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传统的隐喻学仅仅把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方法,一种意义转移的表达方式,而忽视了隐喻意义转移的运作方式。事实上,隐喻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其产生和运作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认知、语用、语义和语境等等。因此,在隐喻翻译过程中,需要把源语所表达的认知方式传达到译语中。钱钟书是20世纪40年代才华横溢,享誉极高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造了独特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世界真实而又深刻的感情,引发了一股“钱钟书热”。他的批判现实主义巨著《围城》在国内外都引起了轰动。在很大程度上该书的魅力归因于书中耳目一新、数目众多的隐喻。这些隐喻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作者的爱国主义和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20世纪70年代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合作,将此书翻译成英文。如何处理该书中的隐喻,对译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G.Toury、Nida和C.S.Kraszewski各自提出了对隐喻翻译的指导原则.在综合三人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对隐喻翻译提出了独特的个人见解。内容涉及隐喻的分类以及相对应的处理方法。在这些方法指导下,将《围城》一书中的隐喻翻译进行分类,对其中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40人的控制组问卷调查的结果作了分析。分析结果基本上支持笔者提出的隐喻翻译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