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荷载与干湿循环共同作用下RUHTCC梁的弯曲性能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657092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海地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某些部位在承受不同类型荷载的同时常常还会经受干燥和浸湿反复循环环境作用,由于混凝土抗拉性能差、易于开裂的不足往往会导致该部位过早开裂并出现过大裂缝,劣化结构构件的性能。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ltra High Toughness Cementitious Composites,英文简称UHTCC)拥有比普通混凝土优秀的抑制裂缝能力、抗拉性能以及耐久性和自愈合能力,可将其应用于结构构件提高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能。目前RUHTCC梁研究普遍针对荷载和环境两因素单独作用开展,为此本文完成RUHTCC梁在持续荷载作用、干湿循环作用以及持载和干湿循环共同作用下的弯曲性能研究。试验变量为持载水平(0、30%、60%峰值荷载),持载时间(0、14、28、56天)以及干湿循环时间(0、60、120天),旨在研究持载水平、持载时间、干湿循环单独作用及共同耦合作用对RUHTCC梁弯曲性能的影响,主要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持载作用和干湿循环作用会使RUHTCC梁开裂发生损伤,高持载水平或高循环次数的试件损伤较大,但试验的持载水平和干湿循环次数对梁的最终破坏形态和裂缝形态发育几乎没有影响。(2)持载作用降低了试件刚度、延性和承载力,且刚度和延性的影响程度较明显,在弯曲荷载作用下更易开裂。持载水平从30%Pmax增大到60%Pmax,刚度和承载力随损伤加大进一步降低,但降幅不大。同一持载水平下,持载时间对梁弯曲性能影响较小。(3)与未干湿循环试件相比,干湿循环作用明显降低了试件刚度和承载力,且对刚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在弯曲荷载作用下,干湿循环试件开裂提前。就试验的干湿循环次数,RUHTCC梁弯曲性能受干湿循环作用次数变化的影响不大。(4)持载和干湿循环共同作用下,试件承载力和刚度降低相较仅持载和仅干湿循环更为明显,但仍未改变试验梁的破坏形态。二者共同作用对试件裂缝再次扩展时刻的性能影响最大,对极限荷载和挠度影响最小。持载时间同样对梁的承载力和刚度几乎无影响。(5)RUHTCC梁在极限承载力计算时要考虑受拉区UHTCC作用,成功验证了所采用模型的合理性以及试验数据的可靠性。给出了持载与干湿循环耦合作用下RUHTCC梁极限承载力退化公式和损伤退化系数。
其他文献
随着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模态参数识别的全面性、准确性越来越重要。模态阻尼比作为结构模态参数(频率、振型、阻尼比)之一,在参数识别过程中的精度往往受限。考虑到半功率带宽法在阻尼比识别领域应用广泛、计算简便,但是识别精度却难以达到期望的结果,本文针对半功率带宽在阻尼比识别中的缺点,进行了研究工作。(1)总结了结构中阻尼产生的机理以及现有的阻尼数值模型,并确定现有的成熟理论选用的都是粘滞阻尼模型。针
对岩石破裂过程的认识和破坏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岩石(体)力学的热点话题,也是工程稳定性评价的基础。基于岩石介质细观连续模型的破裂过程模拟方法由于其具有强大的破坏模拟能力而备受关注。以往为了对裂纹扩展等局部破坏现象实现高分辨率的表征,而使用大规模的全局均匀细观尺度单元,这造成了严重的时空计算负担。高分辨率和高时空计算负担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FPA的局部多尺度高分辨率建模策略,在感兴
铁路客站内部的导向性设计是影响旅客换乘效率和交通体验至关重要的因素,需要更加直观的方法和更加客观的数据进行评价和量化。将空间的导向功能和旅客换乘效率作为空间导向性的评价因素,将铁路客站换乘的EPB研究模式作为框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空间句法设置多组换乘寻路实验,以志愿者问卷得分为主观评价指标、Unity轨迹记录系统准确采集的志愿者换乘步行线性效率和换乘等待时间为客观评价指标,提出了导向性评价模型。
随着我国能源开发利用逐渐由近浅海向深远海迈进,传统的拖曳锚、重力锚在深水安装中存在诸多技术问题,而吸力锚作为一种新型的锚固型式在深海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水深的增加,海洋环境更加复杂,为了满足锚固要求,继续采用单脚单锚的锚固型式会导致更大的吸力锚尺寸,会对陆上制造、海上运输、施工安装带来更多技术困难。当前迫切需要新型基础型式,国内外学者逐渐将目光转向组合锚基础。本文基于通用静力总应力分析方
大跨空间结构是一种风敏感型结构,在极端风荷载作用下极易产生破坏。下击暴流是一种特殊的风荷载,是由于雷暴云中的强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后形成辐射强风,这种强风对于大跨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破坏力。目前研究中,尚缺少大跨空间结构在遭遇下击暴流作用时的破坏规律,以及结构抗下击暴流的性能评估方法。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K8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为例,对下击暴流作用下结构的失效规律及易损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
由混凝土填充不锈钢管而成的不锈钢管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组合构件,其兼有传统钢管混凝土和不锈钢的优点,在某些耐久性要求高的工程结构中,如海岸和近海建筑、海洋平台、跨海桥梁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外学者已对不锈钢管混凝土构件的静力性能展开了较多研究,但对其抗震性能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为了确保地震区采用不锈钢管混凝土的工程结构的安全性,有必要系统研究不锈钢管混凝土构件的滞回性能,并提出其恢复力模型,为不锈
混凝土由于具备价格低廉,便于取材以及性能优越等优势,成为了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且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成为了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随着建筑结构服役环境愈加复杂,结构的耐久性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钢筋锈蚀是造成结构耐久性不足的最主要原因。钢筋锈蚀会造成钢筋与周围混凝土的粘结力减小,钢筋的横截面积减小,导致结构承载力下降。每年由于建筑结构早于使用年限破坏导致的安全事故有很多,
纤维的阻裂、增强、增韧作用使得纤维增强混凝土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与钢筋锈蚀相似,海洋环境下混凝土中钢纤维也存在锈蚀问题。锈蚀后钢纤维自身力学性能的劣化导致其对混凝土增强增韧的作用降低,钢纤维锈蚀对水泥基体的损伤会影响混凝土材料的物质传输性能,因此有必要对钢纤维锈蚀后混凝土材料的力学及物质传输性能进行重新评估。本文以电锈蚀时间、钢纤维掺量为变量,主要开展了纤维锈蚀后砂浆试件的单轴压缩试验、劈裂拉伸试
蜂窝梁是上世纪兴起的一种新型钢构件,通过在腹板上开孔以达到节约钢材、减轻自重、造型美观的目的,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从试验分析、数值模拟、理论推导三个方面对矩形孔蜂窝梁构件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进行了两种方法的试验,以试验结果为标准创建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合理的理论推导,改进矩形孔蜂窝梁的费氏计算公式,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持。考虑跨高比、约束条件和加载方式设计了20
各项工程设施是保障区域功能正常运转的载体,它们在地震作用下除了自身损毁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外,还会造成所在区域功能瘫痪,进而导致人们的各类生产活动及经济活动被迫停止。而且,区域各项工程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震后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必然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带来更多的经济损失,在恢复至正常状态时也就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工程设施功能恢复能力的准确评估作为抗震韧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为其在遭受地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