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随班就读作为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融合教育政策已实施了近四十年。在随班就读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大量轻度的残障少年儿童得以同正常孩子一起接受教育,残障儿童入学率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残障儿童能够进入大众的教育环境。在普惠性政策的引导下,大量特殊儿童的涌入普通教育系统,并给其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带来了挑战。面对繁重的教育教学压力,普通教师无法充分满足这些残障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相当数量的随班就读学生沦为“随班就坐”、“随班就混”。一部分随班就读学生开始回流到相对隔离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随班就读回流作为我国推进融合教育过程中的客观现象,已有研究者开始关注并反思如何让随班就读从求量向求质的方向发展,但对回流现象中的主体——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的一些具体问题尚未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实践。本研究旨在对该群体进行客观全面的调查了解,发现问题,并试图通过恰当的干预手段改善问题,帮助该群体更好的适应生活,融合成长。研究一通过自编问卷在中部地区某地级市的特殊教育学校中搜索出36名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回流经历发现随班就读回流学生以智力障碍和自闭症儿童居多,其次是听力障碍,回流的时间段集中在小学阶段,在普校就读三年内回流超半数。利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教师版对这36名回流学生进行测评发现该群体的困难总分均分超出正常值,说明该群体普遍存在行为问题。结合影响因子的调查结果发现教师认为随班就读回流学生在情绪、注意力、行为方面、与人相处方面普遍存在困难。利用SPSS26对随班就读回流学生行为问题与属性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发现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的行为问题在性别、年龄、是否独身子女、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主要照养人、随班就读时间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二在随班就读回流的学生中选取困难总分处于边缘和异常范围内的学生,从中按照障碍类别,进行了分层抽样,在抽样时尽量兼顾年龄和性别,共选取20名被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名。对实验组的10名被试进行为期八次的独立沙盘游戏干预治疗,利用长处与困难量表进行前后测探寻沙盘游戏治疗对随班就读回流学生行为问题的改善效果。研究发现,实验组前测得分与后测得分在困难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情绪症状和亲社会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沙盘游戏治疗对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的情绪症状和亲社会行为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通过统计沙盘主题特征发现,随着治疗的深入,治愈主题特征的逐渐增加,创伤主题的逐渐减少,说明沙盘游戏治疗过程中,沙盘呈现的主题特征发生积极转变,被试的心理状态在积极改变。研究三在开展沙盘游戏治疗的10名被试中,按照障碍类型分别选取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自闭症三类随班就读回流学生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并对其基本情况、回流经历、沙盘游戏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从前后测的数据对比、沙盘主题的变化和回访观察发现沙盘游戏对三个个案的行为问题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轻度智力障碍回流学生和听力障碍回流学生改善程度大于自闭症回流学生。综上,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的行为问题客观存在,而通过沙盘游戏干预能明显改善其情绪症状和亲社会行为,缓解其问题行为的突出表现,能够促进其融入集体,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