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对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及机体康复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cz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食管癌患者术后进行良好的营养支持已经成为食管癌手术成功和改善术后生存质量的重要保障。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仅能满足术后应激时营养物质的需要,也不会造成因吸收功能障碍而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然而,多项研究表明在使用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患者会出现各种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食管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最先提出于丹麦哥本哈根的Kehlet,是将外科、麻醉、护理的最新研究融合的新概念,目的是采用优化的措施,减少患者的创伤应激。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为原则制定综合干预方案,通过整合系列有效措施协同改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本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15年8月在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治疗的93例食管癌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2015年1月~2015年4月应用传统对照方案,2015年5月~2015年8月应用综合干预方案,进行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对照研究及综合干预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研究目的探讨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为原则制定的综合干预方案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及机体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为原则制定一系列围手术期综合干预方案,术前方案包括术前健康宣教、术前功能锻炼、不严格限制饮食和口服碳水化合物等;术中方案包括:优化的麻醉方式、术中保温等;术后方案包括:早期拔除尿管、早期肠内营养、早期活动等。纳入2015年1月~2015年8月期间某三甲专科医院进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93例,所有患者遵医嘱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综合干预组和传统对照组,综合干预组患者进行综合干预,传统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首次闻及肠鸣音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并发症等术后临床指标。研究结果综合干预组与传统对照组对比,综合干预组47例患者中有36例(76.60%)能耐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传统对照组46例患者中有24例(52.17%)耐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干预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闻及肠鸣音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均优于传统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且综合干预组住院期间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发生率均低于传统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为原则制定的综合干预方案是安全有效的;综合干预方案与传统治疗方案相比,有效降低了肠内营养不耐受性的发生率,促进机体的恢复,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有效地提高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其他文献
<正>传染性结膜角膜炎俗称"红眼病",病原主要为结膜炎立克次氏体,牛嗜血杆菌为第二侵入者,是主要危害牛、羊、骆驼的一种急性、地方流行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眼结膜和角膜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类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的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是免疫缺陷和免疫调节异常,导致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大量炎性因子,从而引起危及生命的过度炎性
目的对比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采取高通量透析与普通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联合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观察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
<正>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造成截肢的主要原因。足溃疡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在引起足部损伤的过程中,足底局部压力增高起重要作用。在站立和行走过程中,
研究了鸡骨常山属(Alstonia)3个种的核形态,其中盆架树(A.rostrata)的核型属首次报道,3个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且糖胶树(A.scholaris)和鸡骨常山(A.yunnanensis)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移动终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对当前高校信息传播媒介现状进行分析,认识到开发高校App的必要性。通过调查研究,开发了切合学生需求的校园Ap
通过蒸馏方法将生物质热解油(BPO)精制后与柴油配制成乳化燃料,研究了影响乳化燃料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乳化燃料的稳定性与复合乳化剂HLB值和乳化温度有关,乳化剂的最佳HL
应用非线性科学中的分形几何理论,以保安湖扁担塘湖汊中的莲群丛为对象,研究该群丛小尺度水平格局的分形特征。主要应用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公式计算群丛中莲种群和菱种群的个体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及其登记管理依旧遵循"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体系,其暴露出与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越发凸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组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