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的编制方法作为研究对象,重点以山西南部的全国重点文物古建筑为例来研究占建筑保护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方法,通过对永乐宫、大悲院、开福寺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进行分析比较,力求为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的编制总结出一套系统、规范和有效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山西是我国文物古建筑的博物馆,而山西南部的文物古建筑更是全省古建筑的精华,文物古建筑的总量是全国古建筑数量的第一位。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现存文物古建筑18118处,其中辽金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约100处,占全国目前保存下来的同期木结构建筑的72%以上。目前山西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5000余处,是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数量最多的省份,因此山西的古建筑保护规划是具有代表性的。本文主要将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编制大体以前期调研、规划编制、理论论证、规划审批、规划实施五部分内容来研究,本文对多个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编制进行了对比。笔者搜集了山西南部全国重点文物古建筑保护单位的实地考察数据资料和照片,并对山西南部五个保护单位的具体现状情况和保护规划的编制进行了分析总结,目的是从中总结出一套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编制的理论方法。本课题是以山西南部全国重点文物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保护规划为切入点,通过对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编制内容的分析,总结出保护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全文内容共八个章节,由绪论、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的前期调研、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的编制内容、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的编制依据和规划策略、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的理论论证、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的审批、文物古建保护规划的实施和理论与展望等八个部分组成。八个章节按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编制的前后顺序来编排,从保护规划的前期工作到编制内容,再到后期的评审审批和实施,将保护规划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本文对保护规划编制方法进行完整的规范化整理,为今后的文物建筑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