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脾胃虚寒证与肠黏膜屏障的关系,观察脾胃虚寒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变化及小建中汤对其修复作用,为小建中汤治疗肠道疾病提供实验支撑。 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小建中汤组大剂量(14g/kg)、小建中汤中剂量组(7g/kg)、小建中汤小剂量组(3.5/kg)。采用4℃食醋灌胃法建立脾胃虚寒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小建中汤治疗。连续治疗15d后处理动物,大鼠腹主动脉采血后取肠组织,经固定、脱水、包埋、切片,HE观察肠黏膜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UC2蛋白表达情况,Q-PCR测定MUC2mRNA表达,ELISA测定D-乳酸表达水平。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1.大鼠一般行为学改变:造模期间,正常组大鼠毛色光泽,食欲旺盛,双目有神,行动敏捷,大便呈颗粒状;造模大鼠从造模后第3d开始出现竖毛,毛发失去光泽,拱背,眯眼,活动次数减少,腹胀;第4d出现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扎堆,自发活动次数减少;第7~8d,出现腹泻,甚至有粘液,食量明显下降,饮水量减少,体重增长减慢,甚至出现腹部胀气,肛温下降,倦怠嗜卧,反应迟钝、毛色无光泽;第10~15d,以上症状继续加重,皮毛散乱、肛周污浊,捉拿时反抗无力,表明造模成功。治疗2周后,大、中剂量组动物基本恢复正常,饮食行动基本正常,大便呈颗粒状,体重增长变快;小剂量组个别动物有腹胀、便溏;模型组动物精神不振、蜷缩扎推、便溏、体重增长缓慢。2.病理改变:肉眼观察见模型组大鼠肠黏膜颜色浅淡,呈苍白色,光润度较差,小肠显著充气,直径增宽,肠壁变薄,腔内有较多粘性物质,部分黏膜出现散在溃疡点。经小建中汤治疗后,大剂量组肠道形态恢复接近正常。小剂量组大鼠肠黏膜光泽红润,部分仍有少许苍白,程度较模型组轻。HE染色:光镜下观察,正常组大鼠小肠绒毛形态规则,绒毛上皮细胞排列整齐,中轴内有少量间质。模型组大鼠小肠绒出现水肿、融合,绒毛中轴间质充血、水肿,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绒毛上皮坏死脱落,柱状上皮间界限不清,黏膜固有层肠腺的间质内有较多炎细胞浸润。低剂量组肠绒毛水肿及炎细胞浸润仍较明显,部分绒毛脱落。中剂量组部分绒毛顶端柱状细胞与间质分离,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大剂量组受损绒毛明显恢复,柱状上皮排列整齐,偶见少量炎细胞。3.免疫组化:正常组大鼠MUC2蛋白呈棕褐色颗粒状,分布在肠绒毛表面及杯状细胞内;模型组大鼠MUC2蛋白量明显减少。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黏膜MUC2阳性表达较正常组低。大剂量组MUC2表达高于模型组。大剂量组MUC2表达高于中剂量组。4.大鼠小肠MUC2mRNA蛋化:与空白组相比,其余四组小肠MUC2mRNA表达均有降低(P<0.05);小建中汤治疗后,大、中、小剂量组MUC2mRNA表达较模型组有所升(P<0.05);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5.大鼠血浆D-乳酸含量变化:模型组大鼠血浆D-乳酸含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各组D-乳酸含量降低,大、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大剂组D-乳酸含量低于中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1.脾胃虚寒时,整体机能低下,涉及多系统、多器官功能的变化。消化系统以胃肠损害最为明显,肠道的改变与黏膜屏障受损有关。2.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时可引起血浆D-乳酸增加,经小建中汤治疗后,D-乳酸减少,相关黏蛋白分泌增加,其可能与小建中汤修复肠黏膜机械屏障有关。3.小建中汤可以修复脾胃虚寒大鼠肠黏膜屏障,改善肠黏膜微循环,修复肠上皮细胞形态,恢复上皮细胞功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减少肠内细菌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