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原来按照政治尺度划分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一个类似于西方现代化社会中的中间阶层已初现雏形,并正逐渐壮大,虽然边界尚不很清晰,诸多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在研究后也得出一致的结论。而关于该阶层的体育休闲生活研究,一方面大都涵盖在休闲、或者更大的范围——生活方式的研究里,另一方面,目前还没有人将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作为一个总体来进行体育休闲生活的研究。而中间阶层的生活方式对其以下阶层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对于建立我国居民总体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人选择了该研究课题。本研究首先进行了基本理论分析,对文中核心概念“中间阶层”和“体育休闲”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与其它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提出了“中间阶层”的详细构成,对体育休闲活动进行了分类。从行为产生的理论模式出发,提出了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行为产生的理论模式,并对社会性别、生命阶段、教育水平、职业身份、经济收入、闲暇时间、社会环境其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在理论分析和提出假设的同时,运用社会调查法对理论分析和假设进行验证。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选取了天津、上海、杭州、广州、重庆、成都、西安、哈尔滨、武汉、深圳、浙江金华11个城市的6 000名调查对象,在研究城市的选取中,考虑到东、中、西部,南、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以及大、中、小城市间的差异,研究对象的选取主要根据本研究中对于中间阶层构成的界定。共发放问卷6 000份,回收问卷5 268份,剔除无效问卷590份,有效问卷为4 674份,有效回收率为77.9%。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城市中间阶层的休闲意识、体育休闲意识都比较高,体育休闲在中间阶层的生活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有超过60%(63.4%)的人喜欢体育,有接近40%(37.2%)的人有从事观赏型体育休闲活动的习惯。阻碍我国中间阶层进行体育休闲的主要因素是结构性因素,其中“没时间”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人际关系,还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内在性的障碍。我国中间阶层有48.8%的人有进行直接参与类体育休闲活动的习惯,有从事直接参与类体育休闲活动的人中有61%的人1周活动1次以上(包括1次),有超过半数的人(55.8%)直接参与类体育休闲习惯已经保持了3年及以上,在参与的体育休闲项目上既具有大众性又具有阶层性,呈现刻板模式、核心模式、均衡模式三种模式,其中以前两种模式为主。在体育休闲伙伴的选择上以“周围重要他人”为主,呈现与工作相区隔的特征,有超过40%(40.4%)的人在收费的体育场馆从事体育休闲活动,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的动机多样化,但基本上属于积极动机,有超过半数的人经常在度假的时候进行体育休闲活动,有超过10%的人进行过体育旅游。不同人群在休闲意识、体育休闲意识、体育休闲行为、体育休闲消费、体育休闲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以不同性别在各个方面的差异较大,不同生命阶段、不同职业人群、不同教育水平的中间阶层在各方面的差异相对要小一些。本研究还从政府、社会体育组织、家庭三个层面论述了支持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发展的系统,三个系统各司其职,同时又相互交错、互相影响。政府、社会组织、家庭作为中间阶层体育休闲服务促进者、提供者、支持者,三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政府作为公共部门与其它组织有着不同的、特殊的、非常独特的能力,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限制体育休闲俱乐部和组织的发展,例如通过征税和立法的方法限制其他部门的发展,同样,政府也支持体育休闲俱乐部和组织的发展,但是政府提供的东西不可替代体育休闲俱乐部和组织提供的产品,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可以做到其他体育休闲活动提供者无法做到的事情,诸如建设大型体育场地设施和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对整个社会的体育休闲发展进行规划并采取措施实现规划等等。而各类社会组织直接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个性化的体育休闲产品和服务,也是政府无法做到的。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细胞,对于个人是否参与、参与何种、如何参与体育休闲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后,本研究还立足于未来我国城市中间阶层的发展趋势,对该阶层未来的体育休闲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期。体育休闲将成为更多中间阶层人士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其中,女性参与体育休闲的机会将会进一步增加。观赏类体育休闲活动、户外运动、度假体育、体育旅游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一些新兴的体育休闲项目将会不断涌现出来。中间阶层的体育休闲消费将一步增加,满意度将进一步提高。并对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的发展提出了任务,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树立与劳动相对应的休闲观念、倡导适度体育休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