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主要动脉钝性损伤的临床特点与超时限复通血管的原因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4747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四肢主要动脉钝性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及早期结局,重点分析超时限修复血管损伤病例的特点,探讨未能及时复通血管的可能原因,为提高四肢主要动脉钝性损伤的处理时效,建立便捷、易行的临床路径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1998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所有住院患者中符合四肢主要动脉钝性损伤(钝性损伤组)的病例资料,并以同期四肢主要动脉锐性损伤(锐性损伤组)病例作为对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损伤机制)、就诊经过(转诊、伤后至手术的时间)、肢体损伤情况(血管、骨与软组织损伤)、全身情况(主要合并伤、休克)、手术情况(手术时间、修复方式)、再次手术情况(清创次数)、住院时间、早期结局(早期并发症、截肢、死亡),分析四肢主要动脉钝性损伤的伤情特点及诊治状况,并对再通血时间超过8小时的患者的临床经过进行总结,分析影响血管修复时效的因素。   结果: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8年至2009年共收治的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的有114例,男女比例为7∶1,钝性损伤61例,锐性损伤53例。钝性损伤组的主要致伤原因是道路交通伤(34例)和重物压砸伤(22例),占91.80%(56/61),损伤部位集中在下肢,占73.77%(44/61),合并相应部位骨折的占98.36%(60/61),合并失血性休克者占24.59%(15/61),合并有多系统损伤占11.48%(7/61);而锐性损伤组的主要致伤原因是刀砍伤、锐器切割伤及枪弹伤,损伤部位集中在上肢,仅有26%的患者合并有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者占7.55%(4/53)。动脉钝性损伤者22.95%(14/61)需Ⅰ期截肢(primary amputation),行血管修复的46例患者中,有45.65%(21/46)需血管移植,住院期间需多次清创、修复,平均住院日达51.59±37.53天,其中16例需Ⅱ期截肢(secondaryamputation),总截肢率高达49.18%(30/61);而锐性损伤者仅1例需要截肢,其余均保肢成功,血管修复以直接吻合为主,占86.79%(46/52),住院手术次数、平均住院日显著少于钝性损伤组(p<0.05)。   在动脉钝性损伤组中,共有36例伤后8h以上才能复通动脉,肢体缺血时间平均达23.27±15.88h。患者均从外院转入,有5例为首诊单位未及时发现血管损伤,22例转运时间超过6h。36例患者中共有41处四肢长骨骨折,除6处为闭合性骨折外,其余为开放性骨折,骨折初次固定使用内固定的24处,外固定支架固定的17处。血管修复方法包括直接吻合(17例)、切开取栓(2例),静脉移植(12例),人造血管移植(5例)。我院行急诊保肢手术平均耗时7.51±5.05h,其中9例手术时间超过10h。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血管破裂大出血各1例,均需急诊截肢,另有27例出现软组织感染、坏死,需多次手术清创,其中9例需截肢,无一例死亡或肢体缺血坏死。住院时间14~142d,平均51.47±32.80d。保肢成功者中有13例因肢体功能障碍需再次入院治疗。   结论:本组四肢主要动脉钝性损伤病例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下肢多见,绝大多数合并骨折和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伤情复杂,处理困难,并发症发生率和截肢率较高,行保肢治疗者,大部分病例肢体缺血时间超过8h。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转运时间长;确定性修复手术耗时长等均可能是影响复通血管时效的原因,今后应加强培训,提高对血管钝性损伤的认识,优化救治流程,建立简便、易行的临床路径,同时开发血管修复新技术,力求在最佳时限内复通血管。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