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期”是指主体对言语行为或言语事件本身做出的一种预料或预判,交际实际与主体预期一致的情况为“预期顺应”,反之则为“预期偏离/偏离预期”。传达或表现了偏离预期的话语则为“偏离预期话语”。偏离预期话语大量存在于实际的交际行为当中,具有较高的信息价值和语用价值,是研究交际过程所反映的交际心理、话语主观性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分析武汉市数家综合医院多个科室门诊的医患会话真实语料,可以发现,偏离预期话语大量且高频率地存在于汉语医患会话中,并呈现出动态交互的特点,构成了此类会话的一大特征;然而迄今为止,鲜有针对汉语医患会话中偏离预期话语的探索。同时,医患会话作为一种典型的机构性话语,会话双方须在明确的目的保障下展开交际,具有明显的目的导向性,为检验和应用语用学的目的原则提供了较为适宜的研究土壤。本研究在目的原则的指导下,对经由录音手段采集的上述医患会话语料,通过以描述和解释为主的分析手段进行了定性研究,梳理了汉语医患会话中偏离预期话语的表现形式及主要类别,并结合具体语料探讨了其中预期与目的之间的关联,同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该类话语的分析模式。在言语行为中直接显明偏离预期的语法手段(包括标记词与话语标记)和语句结构分别为“偏离预期标记”和“偏离预期句式”;根据偏离预期标记或句式的有无,汉语医患会话中偏离预期话语的表现形式可归纳为“显性偏离预期话语”和“隐性偏离预期话语”。根据偏离预期的指向对象,又可将其划分为“偏离医方预期话语”、“偏离患方预期话语”及“偏离医患双方预期话语”。以上任何一种形式或类别的偏离预期话语均由相应主体的交际目的触发,目的也因此构成了汉语医患会话中偏离预期话语的实际分类理据。就汉语医患会话中预期和目的的具体关联而言,本文认为,预期与目的之间存在本质区别,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医患双方于各种言语行为中显明目的,追求目的,并力求实现目的,目的是任何理性的人努力追求的对象;而预期的结果并非可由主体刻意追求,预期的顺应与偏离也绝非等同于目的的实现与否,二者均可能与目的的实现或未实现产生关联。此外,预期的顺应和偏离都是医患双方实施并追求交际目的的结果,预期(包括预期顺应和偏离两种结果)在本质上由目的主导和决定。对汉语医患会话中预期和目的之间具体关联的探讨在本研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进一步阐明了目的作为偏离预期话语分类理据的深层原因,又为之后的分析模式提供了具体的解释性依据。本文构建的汉语医患会话中偏离预期话语的分析模式主要包括目的和偏离预期的系统模式,目的—语境—偏离预期的三维动态模式以及偏离预期话语四个层面的交际模式。如同目的系统,预期本身也是一个系统网络,由于偏离预期是相对于主体的预期而言的,因此偏离预期系统由预期系统生成,依赖于预期系统而存在;基于目的的主导地位,预期系统及其衍生的偏离预期系统均由目的系统生成和支配。另外,目的和语境动态性共同决定了预期和偏离预期的动态性,同时由于预期和偏离预期本身也构成语境的一部分,二者的动态性亦反作用于语境的动态性,推动语境的动态变化。最后,汉语医患会话中偏离预期话语四个层面的交际模式同样依托于目的主导型交际的四个层面。在目的的基础层面,偏离预期就伴随着交际主体的目的而生成;随着目的表达和理解过程的推进,偏离预期话语具备了语言层面的可理解性,从而使得偏离预期在此过程中得以显明;在目的的实施和领悟层面,医患双方的目的互动带动了预期或偏离预期的互动,且蕴含于目的互动中的偏离预期互动与目的的显隐性、价值性和程式化程度密切相关;而在目的的追求和反应层面,偏离预期话语同样影响着医患双方的交际结果。总而言之,汉语医患会话中的偏离预期话语通常用以纠正交际主体的认知错误或表达主观的观念态度,既有可能推动交际的进行,也有可能阻碍交际的发展;不论具体情形如何,该类话语都服务于主体的交际目的。本研究在目的原则的基础上,以汉语医患会话中的偏离预期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既涵盖系统的宏观考察,也重视具体的微观分析,拓宽了偏离预期话语和汉语医患会话各自的研究视角,检验了目的原则的理论指导性与实践操作性;同时鉴于国内医患关系的目前形势,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也就此体现,最终力求为一定程度地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患交际效率提供相应的语用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