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团簇Co13-xMnx(x=1-12)和内包金属二聚体的Si20稳定性的DFT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三十年来,人们对于团簇结构和特性有着广泛的兴趣,是由于其具有不同于块体材料的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磁性过渡金属团簇在诸多领域具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像是高密度磁刻录、催化、光学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Co、Mn元素作为3d过渡金属的代表,其二元合金团簇的磁特性备受关注。此外,随着碳富勒烯奇异结构和性能认识的深入,人们对类富勒烯硅笼的结构稳定性也产生了极大兴趣。由于硅-硅键sp2杂化的缺失,纯硅的笼状结构并不稳定;研究表明通过内包中心原子,硅的笼状结构的应用可以甚至超过碳富勒烯。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下的PBE交换关联泛函,对十三个原子的合金钴锰团簇Co13-xMnx(x=1-12)进行了研究,系统的计算了团簇几何结构的演化、结构稳定性、电子结构和磁特性;在DFT-GGA/PBE水平上计算了3d过渡金属(TM)二聚体TM2对最小的类富勒烯TM2@Si20的结构和稳定性,讨论了TM2在稳定硅富勒烯结构中所起的作用。论文得到的结论如下:  在Co13-xMnx(x=1-12,x代表掺杂Mn原子的个数)团簇的基态结构中,团簇倾向于以高对称的20面体的团簇结构稳居。混合团簇中Co原子偏好成为表面原子,除了当Mn原子个数为4、6、8的这三个团簇为体心钴原子,Mn原子则一般偏好占据中心位置。团簇中随着Mn原子个数的增加,团簇的结合能逐渐降低。团簇的二阶能量差分在x=3、5、8时为峰值,表明Co10Mn3、Co8Mn5、Co5Mn8三个团簇为幻数团簇,其中Co5Mn8团簇的化学性质最为稳定。在形成掺杂团簇过程中,Co原子比Mn原子更容易得到电子,电子的主要施主原子是位于团簇结构的中心位置,配位数对得失电子的影响较大。合金Co13-xMnx团簇的总磁矩在x≤3时呈单调递增趋势,在x≥9时,团簇的总磁矩逐渐减小。而在3<x<9区间内,Co13-xMnx团簇总磁矩呈现出明显的奇偶震荡行为,在此区间,掺杂Mn原子的个数为偶数时的总磁矩要大于相邻Mn原子个数为奇数的Mn总磁矩。当x=8时,掺杂团簇的HOMO-LUMO能隙为最大值,团簇的总磁矩也是最大的。由此我们推断,Co5Mn8团簇为构建良好的磁性材料奠定了基础。  掺杂3d过渡金属双原予以后的TM2@Si20(TM=Sc,Ti,V,Cr,Mn,Fe,Co,Ni,Cu,Zn)团簇体系,除了Fe元素的双原子有一个探出笼外,其他元素的的掺杂双原子均位于笼子内部。掺杂团簇中,Ti2、V2、Co2和Ni2二聚物掺杂硅笼子以后形成的团簇具有较高的结合能,能够保持较高的稳定性。掺杂过渡金属二聚物可以使整个硅笼子收缩,其中Mn2@Si20团簇的硅笼子最小。掺杂团簇中,嵌埋能最大的是Ti2@Si20团簇,Ti2二聚物的掺杂使得外围Si20笼子保持最稳定结构。Sc2二聚物掺杂Si20笼子时,Sc2@Si20团簇的HOMO-LUMO能隙值最大,化学性质最为稳定。TM2@Si20掺杂团簇中TM双原子均显示负电性,电荷转移呈现反转现象,电负性较小的过渡金属均能够得到外围硅笼的电荷,成为电荷受体。  随着3d过渡金属二聚物对Si20富勒烯的掺杂,其磁性也发生了变化,其中Mn原子在富勒烯中的磁性最大为1.405μB。当掺杂双原子为Cr、Co、Ni、Cu、Zn二聚物时,他们的自旋磁矩发生淬灭,自旋磁矩大小为零。
其他文献
高能反应过程中强子的产生过程总是涉及到强子化的过程,这样一种过程指的是高能碰撞之后所产生的夸克和胶子组合形成可观测的强子的过程。此过程对于验证高能反应过程初期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