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的四大海洋经济鱼类为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和带鱼。但是近几十年过度地捕捞,我国渔业资源迅速地衰退和枯竭。这也促使了其他海洋低值鱼类成为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如鲐鱼。20世纪90年代,鲐鱼已经成为我国主要海洋经济鱼类之一,其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东海鲐鱼自20世纪70年代被大规模开发以来,其产量就一直保持在一个逐步发展的势头,到90年代末期,其产量仅排在带鱼之后。近年来,研究鲐鱼的学者越来越多,但大多数研究者的眼光放在黄海、东海、南海海域,唯独对渤海的鲐鱼涉猎较少。莱州湾是渤海的三大海湾之一。莱州湾在渤海的南部,它西起黄河口,东至龙口市的屺姆岛,分为东、西、南三个区域,东、南区域以虎头崖为界,西、南区域以小清河为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在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移之前,莱州湾尚未形成,后来由于黄河泥沙的大量堆积,形成现代黄河三角洲,遂把莱州湾从渤海湾内分离出去。因此,研究1855年之前莱州湾鲐鱼资源的变动情况,就不得不涉及渤海。鲐鱼的别名繁多,说法不一。不仅不同区域间差异明显,而且不同历史时期古籍对“鲐”的记载也杂乱无章。虽然古籍中对鲐鱼的记载较为混乱,说法不一,但也有约定俗成的指向,明代以前的古籍对“鲐”鱼的释名主要有两种释义:种释义认为古籍记载的“鲐”为鲐鱼,即今天的鲐鱼,另一种观点认为“鯸鲐”为今天的河纯鱼。到了明代,“鲐”与“鯸鲐”混为一谈,“鲐”释名为河纯鱼的别名。因此,有必要对古籍记载的“鲐”鱼名进行考辨,以便为研究历史时期渤海莱州湾鲐鱼资源的变动情况排除鱼名混杂的困扰。经过缜密考证辨析发现,古籍记载的“鲐”应为鲐鱼,“鯸鲐”才是河鲀鱼,“鲐”和“鯸鲐”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而“鲐”鱼名的考释,解决了历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也补足了现代工具书的疏漏,并为海洋生物资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且为研究历史时期渤海莱州湾鲐鱼资源的变动情况和原因提供了条件。从古至今,莱州湾的鲐鱼资源变动就十分明显,其显著特征是时有时无。西汉时,渤海东莱郡出现过“莱、黄之鲐,不可胜食”的盛况,依据《汉书·地理志》可知,莱为汉置的东莱郡,黄为东莱属郡的黄县,属于渤海的区域范围,更确切地说,这里的东莱郡和黄县使是今莱州湾的东部区域。西晋时,张协作《七命》引用“莱黄之鲐”。此后,一直到明代,现存文献里再也没有提及东莱郡的鲐鱼。明清时期莱州府、登州府的地方志记录了沿海鲐鱼的分布,但处于今莱州湾地区的鲐鱼资源却时有时无。近80年来,莱州湾鲐鱼资源的变动更是让人难以摸透其中的规律。究其原因发现:鲐鱼不适宜在浑浊的海水里生存。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导致了黄河泥沙含量的提高,而黄河注入到渤海中则影响了莱州湾海水的透明度。近几十年来,莱州湾还受到了沿岸的工业污染和地上河流的陆源污染,这使得莱州湾的海洋环境更加恶化。现如今,多种因素交织导致鲐鱼基本上在莱州湾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