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网城镇防灾减灾规划策略研究

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j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灾害对人类带来的影响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建立强大的防灾空间系统,提高城市防灾能力,探求城市空间环境的相对安全模式已逐渐成为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水网密布、人口及物质财富聚集的沿海水网地区地处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之一,常年倍受台风、洪水等多种灾害的侵袭,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和损失的严重性尤为突出,对水网城镇防灾减灾系统的科学构建提出了迫切需求。首先,在对国内外城市防灾减灾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全面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出防灾减灾研究发展的趋势,结合水网城镇环境特征与该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类型,找出防灾现状问题所在,分析构建水网城镇防灾减灾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其次,结合水网城镇台风、洪水、火灾等灾害的破坏性特点及承灾体的易损性特征,分析易生灾害防灾减灾的重点和空间需求,并强调灾害的衍生规律(纵向)研究和灾害链控制的核心作用,提出对主要灾害进行防御的空间互通性(横向),为防灾减灾对策在城镇空间上的落实提供理论依据。再次,运用“图底”关系原理,将防灾减灾策略落实至多层面多要素的城镇空间体系构建中,以实现防灾减灾的综合性和主动性。最后,基于与人的行为模式、城镇建设、综合效益、水网环境等相结合的原则,提出水网城镇的防灾建设应聚焦于水网城镇空间结构、水网空间形态、防灾空间系统及防救灾通道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以多级水网为导向,加强不同层次防灾减灾规划的上下衔接,得出适合水网城镇的综合防灾规划策略,并使之具备足够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以提升城镇整体抗灾容灾能力,达到水网城镇相对安全健康发展的可持续方法的目标。本论文提出了关于城镇防灾减灾研究的三点新思路:第一,聚焦水网城镇空间,把防灾减灾系统建设与水网城镇空间系统紧密的结合,寻求两者的交叉点和平衡点,并运用“图底”关系,有力协调,构建适于水网城镇的综合防灾策略;第二,把握核心,主动防治,提出防灾减灾系统的核心应是深入剖析灾害的衍生和作用规律,探求防灾减灾的空间互通性,并发挥城镇空间系统的防灾主动性,以遏制灾害链的蔓延。
其他文献
我国约有三分之二的面积为山地,随着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山地中学校园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缺乏整体的设计思维,我国目前的山地中学校园建设往往面临着山地自然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空间向集约化、密集化演变,大量超高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群拔地而起。密集高层建筑群体的出现,改变着城市地面的粗糙度,不仅会阻碍自然风在城市中的走向,还会
随着教堂和教众的数量增加,教堂音质越来越受到关注。音质性能作为教堂承办各种宗教活动的基础条件,影响了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众对教区教堂的归属感,因此教堂音质性能的研
街道“家具”是小城镇的一张艺术名片,反映了小城镇文化、居民、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街道空间景观被喻为城镇景观的“血管”,随着街道空间景观日益受到人们
本论文隶属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传统农房建造关键技术改良与应用示范”(2015BAL03B03)。  民居建筑是人类最基本的建筑类型。传统民居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样
当代中国,进入了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的发展、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变、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过渡,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也催生了近年来行政中心建筑的建设浪潮。而会议空间作
本论文类型属于工程实践类。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居民收入、休假时间的增加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对休闲观光的需求在逐渐增长,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休闲农业以乡村风
旧城更新是我国当下大中型城市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对于我国城市规划工作长期受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响,对于土地市场开发的客观经济规律缺乏重视
当今中国的铁路建设快速发展,铁路大型客站作为未来城市交通枢纽的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铁路客站的项目建设与理论研究都需要着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