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异常区电离层GPS-TEC与系统硬件偏差反演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lyh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道异常区电离层一直是电离层研究的热点之一全球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进行电离层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利用GPS数据研究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本文介绍了利用GPS观测数据反演TEC的原理,由GPS数据反演TEC的最大误差源是GPS卫星硬件偏差和接收机硬件偏差。本文针对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设置在福州、厦门、广州和南宁四个台站的GPS双频接收机组成的赤道异常区电离层GPS观测链,把四个台站及其周围的电离层划分为48个经纬度为3°×1°的网格,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的赤道异常区GPS-TEC与系统硬件偏差的反演方法。把该方法应用于2006年观测数据,得到了GPS卫星和接收机的硬件偏差以及(20~28°N,105~123°E)区域中48个3°×1°网格的TEC(时间分辨率为15分钟)。分别对磁静日、磁暴期间和全年数据的反演结果进行了分析,其中反演得到的卫星的硬件偏差与欧洲定轨中心(CODE)公布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6年反演得到的卫星硬件偏差与CODE结果比较接近,两者差值的平均值为0.24ns,差值的标准差为1.17ns;接收机硬件偏差在全年比较稳定,标准差的平均值为0.83ns。利用反演得到的TEC,研究了2006年赤道异常区电离层TEC的形态特征。TEC季节变化明显,春秋的TEC峰值大于冬夏的TEC峰值,其中春季最大;冬季TEC峰值大于夏季,这种特征随着纬度的增加变得不明显;冬季TEC峰值出现于当地时间14时,夏季出现于16时;TEC的逐日变化和日变化显著。
其他文献
空间高能带电粒子主要来源于辐射带粒子、太阳能量粒子、银河宇宙线。[1]它们对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研究高能带电粒子进入地磁层的过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