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死亡率均明显增加,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死因。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了解不同病程阶段各种证候要素分布的规律,有助于我们从预防、临床分型判断、临床治疗、改善预后等多方面起到科学的指导意义,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致死率,提高生存质量。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心脾相关”理论在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辨治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研究力求在大量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信息中,挖掘疾病在不同时期内的临床证候学特征,研究心脾相关病理因素在不同情况下的地位与作用,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在不同病期内中医证候分布的规律;同时也对邓铁涛教授的心脾相关理论在临床运用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加以印证,为临床辨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探讨本地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不同病期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着重研究心脾相关病理因素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不同阶段的地位与作用,以期对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广州地区开展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象来源主要为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的住院和门诊病人,在2007年3月~2007年12月日期范围内,按照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筛选出合格的研究对象,将纳入研究范围的患者分为急性期组和缓解期组两个组进行横断面的调查,观察受调查者各自的中医临床证候学特征,根据已制定的“冠心病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信息采集表”,采用临床病例直接观察法,完成资料的采集工作。核查完毕的病例报告表进行计算机数据录入,采用双人双输的输入方法,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构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信息数据库,运用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管理、处理和统计分析,提取证候要素相关信息,主要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的27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根据调查时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急性期组和缓解期组(急性期组198例,缓解期组72例),分别对其进行临床证候信息采集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1、急性期组可聚为四类:第一类:气虚血瘀、痰浊(偏寒)内阻证,病位以心、脾两脏为主,占急性期病人总数的38.9%。第二类:气虚血瘀、痰浊(偏热)内阻证,病位以心、脾两脏为主,占急性期病人总数的31.9%。第三类:气阴两虚、痰瘀阻络证,病位在心、脾、肺、肾,占急性期病人总数的17.7%。第四类:阳气亏虚、痰浊瘀阻证,病位在心、脾、肺、肾,占急性期病人总数的11.6%。2、缓解期组可聚为三类:第一类:气阴两虚、痰(偏寒)瘀阻络证,病位以心、脾两脏为主,占缓解期病人总数的48.6%。第二类:阳气亏虚、痰(偏寒)瘀阻络证,病位在心、脾、肺、肾,占缓解期病人总数的37.5%。第三类:正气亏虚、痰(偏热)瘀阻络证,病位在心、脾、肺、肝、肾五脏,占缓解期病人总数的13.8%。研究结论:一、冠心病心绞痛不同时期(急性期、缓解期)的病性特点均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缓解期以虚证表现为主,急性期以实证表现为主;虚证以心脾气虚为主,实证以痰浊、血瘀为主。二、无论急性期组病人或者缓解期组病人,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在所有证型中均占据主要构成。三、病位要素涉及心、脾、肺、肝、肾五脏,其中又以心、脾两脏为发病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四、根据本课题研究结论,结合邓铁涛教授提出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认识到冠心病心绞痛符合“五脏相关”之“心脾相关、痰瘀相关”的证候特点,为临床辩证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五、本科题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提示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作为中医证候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