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声学掩蔽效应的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掩蔽效应是指当两个或多个声音共同存在时,强度较弱的声音被强度较强的声音所掩盖而不能被人的听觉器官所感受到的一种现象。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代开始,国外就开始对声音的掩蔽效应进行研究。近十多年来,由于它在声频信号的压缩传输,存储和处理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应用于MPEG和Dolby Digital (AC-3)声音压缩标准,DVD数字声音广播,互联网和IP电话等领域,因而成为国际上的热门课题,并已取得了许多新的重要成果。本文首先研究了修正离散余弦变换(MDCT)与同时掩蔽曲线的关系,指出MDCT变换系数XMDCT (k)虽然代表某个谐波,但它不同于DFT变换系数XDFT (k),其值并不能单独代表该谐波的强度,而且对应的模拟频率增大了。因为XMDCT (k)系数代表的谐波其强度和频率移动都与取样率和变换块的大小等参数有关,因此,不可能通过理论或实验的方法得到一个适用于所有取样率和变换快大小的MDCT变换掩蔽曲线,量化MDCT变换系数时仍需通过DFT变换来计算掩蔽阈。其次研究了不同声压级的窄带粉红噪音对纯音的同时掩蔽效应。实验结果和分析表明:掩蔽声压级为60dB时,上升直线的平均斜率为21.6 dB/Bark,下降直线的平均斜率为-20.7dB/Bark。随声压级的增加,掩蔽曲线的上升斜率增加,而下降斜率变化不大。同时,在临界带内,掩蔽效果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宽,即掩蔽峰越来越圆缓。而且在高频一侧,曲线的边缘在高声压级下变得比较缓慢。另外,掩蔽曲线的斜率不存在随频率升高而显著上升或下降的现象。产生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听觉神经传导和双音信号的互相抑制机理。本文还研究了掩蔽和被掩蔽声源在水平面方向上空间分离对频域掩蔽的影响。实验结果和分析表明,声源空间分离会使掩蔽阈值下降,产生空间去掩蔽现象。同时,空间去掩蔽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空间去掩蔽现象越明显。其原因之一是空间声源空间分离之后,由于头部的衍射作用,造成单耳信掩比的提高。同时实验结果提示,高层听觉系统对双耳声信息综合处理也是空间去掩蔽的一个原因。本文的结果对多通路环绕声信号压缩编码有现实意义。本文最后从实验上探讨了掩蔽和被掩蔽声源在水平面方向分离时的前向掩蔽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声源空间分离时,除了个别情况外,掩蔽阈值都比单扬声器重发时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从而再次证明了空间分离会降低掩蔽阈值,音频压缩算法在使用心理声学模型时必须考虑空间分离的影响才能得到高质量的音质。掩蔽效应的研究是心理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涉及生理声学,神经传导等多个学科。其结果对音频压缩算法,语音增强,信息隐藏等声信息科学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无论从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角度还是从实用技术的角度来说,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文化资本、文化矛盾问题是我国当前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资本、文化政策逐渐辐射到我国,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对于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道路运行车辆逐年增加,高速公路网络逐渐形成。但是,目前高速公路收费站所采用的人工收费方式,由于其收费时间长且效率低下,导致收费站因车辆排队交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压力的增大,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医学模式和医疗观念也逐渐开始转变,以医院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家庭为中心,以治疗为中心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