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韩国作家李清俊的《西便制》和中国香港作家李碧华的《霸王别姬》为比较研究的对象,以精神分析学说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两位作者的创作动机,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和作者。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无意识与意识的交织,三大人格的矛盾形成了人的行为方式;艺术升华说解释了艺术在解决人格本我与自我矛盾中所发挥的独特调节作用;文学升华说解释了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
李清俊和李碧华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中,但从他们的作品世界来看,他们擅长为作品中的人物赋予特殊的身份,关注传统,倾向于通过处于社会文化边缘的小人物描写表现人类生存的本质,尤其是作品中的虚实结合场景、欲望交织、复杂心理描写等内容情节体现出来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原理不尽相同。本论文的研究对象《西便制》和《霸王别姬》中的描写,少年哥哥和小豆子在童年时期表现出来的带有“俄狄浦斯情结”的无意识本我,对母亲的依恋,对父亲角色的仇恨;少年哥哥和小豆子受教化成长之后形成“自我”,以及继父与师哥小楼的“自我”,这些自我人格在面对本我和外部现实的压制时,借助艺术-盘索里和京剧在虚幻的世界中满足本能愿望,解决矛盾;在两部作品的结尾,主人公们都在三大人格层次的较量中,最终实现了“超我”。两位作者不约而同地将各自作品中的主人公设定为传统艺术家,很大程度上便是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有意识地运用到艺术升华说,另外根据两部作品的故事内容主题来看,两位作者的创作本身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文学升华说,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文学作为作家白日梦变相实现的理论。
本论文包括五大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介绍了本文运用到的相关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理论、艺术和文学升华说;李清俊和李碧华的生平经历、创作倾向以及所接受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影响。第三章针对两部作品中主要人物的人格层次—本我、自我、超我进行了分析比较,探讨了人物形象。第四章主要依据弗洛伊德的艺术和文学升华说分析了作者的创作动机、作者与作品的关系。第五章为文章的结论部分,总结全文。以精神分析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对《西便制》和《霸王别姬》进行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主人公形象,以及作者在创作两部作品时的内心世界。
李清俊和李碧华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中,但从他们的作品世界来看,他们擅长为作品中的人物赋予特殊的身份,关注传统,倾向于通过处于社会文化边缘的小人物描写表现人类生存的本质,尤其是作品中的虚实结合场景、欲望交织、复杂心理描写等内容情节体现出来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原理不尽相同。本论文的研究对象《西便制》和《霸王别姬》中的描写,少年哥哥和小豆子在童年时期表现出来的带有“俄狄浦斯情结”的无意识本我,对母亲的依恋,对父亲角色的仇恨;少年哥哥和小豆子受教化成长之后形成“自我”,以及继父与师哥小楼的“自我”,这些自我人格在面对本我和外部现实的压制时,借助艺术-盘索里和京剧在虚幻的世界中满足本能愿望,解决矛盾;在两部作品的结尾,主人公们都在三大人格层次的较量中,最终实现了“超我”。两位作者不约而同地将各自作品中的主人公设定为传统艺术家,很大程度上便是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有意识地运用到艺术升华说,另外根据两部作品的故事内容主题来看,两位作者的创作本身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文学升华说,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文学作为作家白日梦变相实现的理论。
本论文包括五大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介绍了本文运用到的相关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理论、艺术和文学升华说;李清俊和李碧华的生平经历、创作倾向以及所接受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影响。第三章针对两部作品中主要人物的人格层次—本我、自我、超我进行了分析比较,探讨了人物形象。第四章主要依据弗洛伊德的艺术和文学升华说分析了作者的创作动机、作者与作品的关系。第五章为文章的结论部分,总结全文。以精神分析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对《西便制》和《霸王别姬》进行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主人公形象,以及作者在创作两部作品时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