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存在形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从政府转变为市场,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成为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长三角”地区,地跨苏、浙、沪三省市共16个城市,是我国目前经济总量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内在潜质最佳、发展前景最好的经济区,但在现阶段发展中,仍然受到传统行政区经济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地方政府经济圈”问题凸显,从而大量引发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出现重复建设、产业同构、机构重叠,以及区域非重合等现象,加剧了区际间的恶性竞争,严重阻滞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此况,本文提出,努力实现“长三角”区域由传统的行政区经济,向现代的经济区经济转变,并最终实现一体化。这一看法,将为该区域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也为三省市政府在考虑当地重大发展问题时,展示一个新视角。 本文首先分析了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的关系及整合理论,进而探讨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目标、原则及基础,最后提出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构想,以期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命题,找到一种合理的分析思路和理论框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首次把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的关系及整合理论,引入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证研究,从而为该命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分析思路和理论框架。在分析工具上,首次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欧氏距离法(Euclidean Distance),对“长三角”地缘经济关系作出定量测度,并得出了较为新颖的结论。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研究方法上,一是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相关理论分析时,主要采用规范分析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具体分析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法。二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定量分析所得的统计数据及相关资料,为定性论证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一、两种不同类型区域经济的比较 二、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 三、长三角区域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的关系 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 五、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