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背景与目的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指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其发病原因众多,主要病理机制是肺血管收缩、血管重构和原位血栓形成,导致右心负荷增加,直至右心衰竭甚至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肺动脉高压的定义,其诊断标准是: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m PAP)≥25mmHg(1mmHg=0133kPa)。目前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有研究指出炎症反应和免疫失衡可能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当前缺乏针对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治疗的特效药物,临床上常将高血压治疗药物用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替米沙坦是一种特异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型受体)拮抗剂,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新型治疗高血压药物,它与AT1受体亚型(已知的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位点)亲和性较高,两者结合后,可产生拮抗作用。既往研究表明,替米沙坦可以有效预防干预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其可改善肺血管内皮的功能,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力并改善肺小动脉的重构,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替米沙坦还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的激动剂,PPARγ是一种核激素受体家族中的配体激活受体,是重要的细胞分化转录因子,尤其在脂肪组织、血管平滑肌组织、心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作用。因此我们应用替米沙坦干预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MCT-PAH)大鼠,观察大鼠肺组织炎症因子IL-1、IL6、TNF-α的变化,探讨替米沙坦对肺动脉高压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另外在替米沙坦治疗大鼠肺动脉高压的过程应用PPARγ特异性抑制剂GW9662进行干预,观察PPARγ在替米沙坦抑制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初步探讨替米沙坦的抗炎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方法2.1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健康清洁级SD大鼠32只,适应环境1周后,随机分为Control组、PAH组、Tel组、GW9662组,每组8只。第1天,PAH组、Tel组、GW9662组大鼠给予MCT 60mg/kg皮下注射1次,Control组大鼠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皮下注射1次,第1~21天,Tel组、GW9662组每天给予替米沙坦10mg/kg体重灌胃,GW9662组在此基础上给予GW9662 5mg/kg腹腔注射,PAH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2.2对大鼠药物干预3周后,行右心导管术,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PAP)和右心室收缩压(RVSP);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和肺小动脉炎周围炎性程度评分。2.3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PPARγ蛋白表达情况。2.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IL-1、IL-6和TNF-α蛋白水平的变化。3结果3.1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RVHI的变化 MCT注射3周后PAH组mPAP、RVSP和RVHI均较Control组显著升高(P<0.01)。Tel组、GW9662组RVSP、mPAP及RVHI与PAH组分别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Control组比较仍明显升高(P<0.01)。Tel组、GW9662组间mPAP、RV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W9662组RVHI高于Tel组(P<0.01)。提示替米沙坦干预对mPAP、RVSP、RVHI有明显改善作用,阻断PPARγ后对mPAP、RVSP改善的差异不明显,但对RVHI的改善程度有所降低。3.2免疫印迹法检测PPARγ表达 与Control组比较,PAH组和GW9662组PPARγ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PAH组和GW9662组比较,Tel组PPARγ表达明显上调(P<0.05)。3.3各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炎症因子IL-1、IL-6、TNF-α水平的变化 PAH组大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与Control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替米沙坦可降低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IL-1、IL-6、TNF-α的水平,三种炎症因子在Tel组和GW9662组中与PAH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但与Control组相比仍明显增高(P<0.01)。与Tel组相比,GW9662组炎症因子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4.1替米沙坦可抑制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mPAP和RVSP的升高,降低肺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右心室肥厚。4.2替米沙坦对肺血管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激活PPARγ而抑制MCT-PAH大鼠肺组织IL-1、IL-6、TNF-α水平升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