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80后”作家的残酷青春叙事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9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20、30年代鲁迅先生的“孤独者”开始,到21世纪粉墨登场的“80后”作家,青春文学是文学界亘古不变的主题。改革开放打开了众声式的时代语境,促使“80后”文学以叱咤凛冽的姿态成为文学的中心话题者,以傲慢不羁的行文方式成为新世纪最耀眼的文学现象,凭借对读者广泛的影响力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与讨论,为中国文坛增添一抹青春洋溢且新颖独特的气息。青春成长是青春文学的主题,“80后”因其特定的社会语境表达着特定的青春感悟,这类青春物语最大的特点便是残酷。因此,本文以“80后”作家的残酷青春叙事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用四个章节探讨残酷青春的定义、原因、表现、目的及其意义。第一章所谓残酷青春。从“80后”作家叙事中的残酷青春及其形成原因入手。第一节主要对青春叙事、残酷青春叙事作出相应定义,并研究“80后”作家残酷青春的共同点。第二节则从社会原因、个人原因、当时文学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残酷青春叙事形成之因。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带来了市场经济,时代呼唤自由,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互相促进,互联网的普及刺激着文学的发展,自由带来的竞争意识,这些融合成复杂剧变的社会。“独一代”带来的强烈孤独感成为书写的来源与灵感。九十年代女性文学“个人化”的写作方式和对“性”的解放为“80后”作家提供了写作经验。第二章残酷的青春与个人成长。主要论述了“80后”作家残酷青春叙事的具体表现。第一节从亲情角度出发,分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同代之间的爱不仅是充满仇恨和排斥的,还是扭曲畸形的,这主要源于家庭的不和谐、父母的暴力婚姻、父母对子女的打骂、同代之间嫉妒心作祟。第二节从爱情角度出发,主要讲个人的青春成长中,爱情以偏执的姿态发展,以无终的错爱结束,人物执着于用真心换真情,求而不得。第三节从社会角度出发,讲述了残酷青春中对社会、对自我、对生命的抗议与表达,个人成长对教育的反叛、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冲突,加强了青春成长的残酷性。第三章残酷背后理想家园的建构。主要论述了“80后”作家书写残酷青春的目的。作家在描绘残酷青春的同时,也建构了美好想象,表达一代人的诉求。第一节表达了对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的渴望与追寻,家庭的破碎带给个人难以愈合的伤口,让他们更加渴望家庭的团圆,作家真诚地需求亲人给予的温暖。第二节表达了作家对真挚美满爱情的寻觅和期待,青春成长中的爱情以偏执无终的姿态枯萎,青春蓬勃的荷尔蒙气息需要昂扬向上的爱情滋养。第三节表达了对安逸的社会环境的憧憬向往,社会带给个人成长的伤痛引发个体的逃离。因此,“80后”作家在表述青春成长的残酷之外建构了个人的理想家园。第四章残酷青春叙事对于“80后”作家创作的意义。从宏观上分析了残酷青春叙事对“80后”作家的意义。第一节讲述了零散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独属于“80后”一代的风格性特征。第二节讲述残酷青春叙事的表现以及背后所呈现的目的都引发了人们对这个社会的审视、对人生的思考。第三节跨越整个文学史,梳理了传统青春文学叙事从20世纪20年代到21世纪的发展历程,剖析了“80后”作家的残酷青春叙事对传统青春叙事有何一脉相承,又有哪些独属于他们的突破。结语既肯定了“80后”作家被主流文学的逐步接纳,也指出了他们创作中的不足,相信“80后”这一代曾以靓丽的姿态登场,必会以铿锵的姿势继续前行。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高校教学信息资源平台的构建策略与实现方法,从服务目标、信息组织原则、资源采集、本地化技术、数据库结构、网站框架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
【摘要】在我们的团队里,我的教龄处于中间,在平时的教学研讨中,我可以对长我的前辈们大胆的说出我的建议和意见,无需顾虑太多,因为他们是我的哥哥姐姐,也可以对年轻的弟弟妹妹道出在教学中我认为不合理的地方,无须过于谦虚,因为在讨论中我们可以一起成长.  【关键词】学习 学生 初中物理 兴趣 教师 实验  我们多年的不断探讨中,总结出了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案,即根据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导学方案来突破存在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