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哲东渐”的历史上,歌德是20世纪中国跨文化接受过程中最热闹的一位人物。他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在五四时期引起了民间阅读的热浪;他的“浮士德精神”则成为一种近代文化的象征;“歌德热”的余韵则持续到八十年代。本文从歌德作品在中国的百年接受史出发,立足文学,超越文学,通过不同时期接受者对歌德作品和歌德形象的不同阐释,展现歌德人格形象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演变,考察歌德人格形象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探寻不同的歌德形象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歌德百年接受史这一个案,进一步探寻“西哲东渐”和东西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全文共五章,按时间顺序描述20世纪中国“歌德的五种”。第一章,厘清歌德传入初期(1898——1920)中国接受者对于歌德的认识,进一步探讨歌德第一印象形成及变化的原因。第二章,阐述20年代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五四一代青年人所认可的歌德形象。由此引发“维特热”,树立了歌德在中国“少年维特”的民间形象。第三章,“歌德热”。论证30年代宗白华等诸多知识分子从不同角度所刻画的歌德形象。第四章,歌德的沉默。描述1937至七十年代末逐渐冷却,以恩格斯论断为标准的人格矛盾“狭隘的市民”画像。第五章,歌德的复活。梳理80年代从颠覆恩格斯论断开始逐步全面丰富的歌德形象。歌德在中国的接受,不同于一般文学家的作品影响;也不同于一般哲学家的思想影响。歌德一生展现了一个文化生命的完整面相,是人类生命的一个典型缩影。20世纪中国歌德影响史是不同人格侧面的展现,也是对个体生命不同层面的疑惑的解答,更是是中国文明现代进程的反映。这是百年接受史回顾梳理更重要的学理价值所在。歌德在中国,西方在东方,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两者走到一起相互影响,荡漾出中国现当代及未来的文化。现代中国的新文化传统深受西学影响,歌德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已经构成当下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只是文学间的借鉴,还有中西文化的差异乃至社会思想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中国文化对待异质文明的文化态度,都反映在歌德形象在历史起伏“冷”“热”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