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自1999年全面启动至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摸索出一条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后勤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后勤转制之路,有力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声音明显沉寂下来,后勤改革难度增加、后勤服务需求暂时满足和后勤改革利益空间暂时缩减等,是其中部分原因,但从本质上而言,主要是我国高校后勤改革有其特殊性,“急救章”的意味比较重,后勤服务的规律尚未被真正认识。如何从学理上审视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历史、现状,是前瞻性的提出进一步改革对策的前提条件。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推进高校后勤改革的市场化原则为主旨,以优化后勤资源配置为主线,在对高校后勤资源系统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理论框架。 全文共分八章,根据逻辑结构又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章,涵盖绪论、概念界定、理论依据、分析模型、生产资源分析等若干方面。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结构作了综述;阐述了论文的概念界定、理论依据和分析模型;明确了生产资源的内涵、特点及配置趋向。第二部分为第四至第六章,主要是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为三个消费资源服务的校内外生产资源的比例关系。第三部分为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为案例分析、结论和建议。 本文主要理论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对后勤资源进行分类分层研究。后勤资源可分为生产资源和消费资源两大类。生产资源分为校内生产资源和校外生产资源,生产资源又可分为资产资源和人力资源两种类型。消费资源分为大学生消费资源、教职工消费资源、学校消费资源。二是运用经济学知识,解读后勤资源的稀缺性,论述后勤资源优化配置的原理,界定高校后勤服务产品性质。三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中,构建数学模型,找出后勤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和途径。四是对高校后勤资源配置方式的路线和选择进行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