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盆周中低山区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化、植物景观的破碎化和土地利用斑块化特征明显。本文以四川盆地西缘中低山坡地为研究区域,根据实际地貌特征分别选取三个典型山体、两个典型土壤类型。土壤采样选取典型坡面进行,把研究的山体坡位分为3个部分: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坡脚),在每个坡位(海拔高度、坡度及坡向基本一致)分别选取3种土地利用方式:坡耕地、人工林、荒草地作为采样点。 在土壤理化指标测定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盆地西缘中低山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坡位下土壤物理性质与养分性质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方面,耕作土壤的结构系数和团聚度明显低于人工林和荒草地,人工林由于林木根系和枯枝落叶层的作用,土壤物理性状明显较好。从上坡位至下坡位土壤团聚度随之增大,结构性逐渐增强;同一坡面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分布呈现出不同的分异特征。人工林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最高,且与另两种利用方式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这四种养分在坡耕地中含量最高,但其含量与其他两种利用方式之间的差异均达不到显著水平;由于研究区域降雨量较大,长期的冲刷作用使许多地表养分物质向坡脚富集。不同坡位下土壤养分特征表明,下坡位是坡面养分的汇集处,其土壤养分含量高于中坡位和上坡位,但由于在相同坡位条件下,三种利用方式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太大,所以土壤综合质量在不同坡位之间表现出来的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在不同坡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更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 土壤剖面(A层、B1层和B2层)养分性质统计分析表明:坡面土壤剖面上的大部分养分指标含量表现出梯度规律性分布特征,即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pH值和全K含量则是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对剖面化学指标的方差分析显示,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CEC在剖面层次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坡位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PI)研究表明:土壤质量指数随山体坡面位置相对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高。与上坡位比较,中坡位和下坡位土壤质量有所改善,反之,可以认为上坡位的土壤质量有退化的趋势。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QI)研究表明:人工林的QI值显著偏高,坡耕地的QI值最低。在山地坡面生态系统中,随着生态系统的优化,即生态类型逐渐由坡耕地向着人工林等景观类型的演替,土壤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 中低山坡地土壤质量的分布格局主要依赖于土地利用与覆盖之间的差异,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加剧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必须加强坡耕地规范治理,实施植被保护与重建等一系列土壤资源持续利用措施,实现土壤质量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