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钒酸镧、氟化镧纳米晶和磷酸铁枝晶的合成与表征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agua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纳米级的稀土发光材料由于其尺寸微小,表现出一般体相材料所不能比拟的光学性质,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在照明、显示、显像、催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论文采用水热法合成出了一系列的磷钒酸镧纳米结构,氟化镧纳米晶和磷酸铁纳米结构,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它们的形貌、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质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它们的形成机理。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   (1)以硝酸镧、偏钒酸铵、磷酸氢二铵、氯化铽为原料,用盐酸调节反应体系的pH值,在pH=2的条件下水热合成出铽掺杂的磷钒酸镧纳米结构[La(P1-xVx)O4:Tb3+](x=O;x=0.9;x=0.8;x=0.7;x=0.5)稀土无机发光纳米材料。反应中的各反应参数包括磷和钒的摩尔比、反应环境的pH值等,对磷钒酸镧纳米结构的形貌、尺寸和晶体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反应环境的pH=2,x的值为1时,反应生成了形貌不规则的大小为1-2μm的LaVO4微晶。当x的值减小到0.9时,生成尺寸在500nm到1.5ym之间的LaP0.1V0.9O4:Tb3+多面体。当x的值减小到0.7时,产物的尺寸有所减小,大约分布在100-300nm之间,生成了类似于八面体的LaP0.3V0.7O4:Tb3+纳米结构。当反应环境的pH值为4,反应生成了粒径为25-35nm的LaP0.2V0.8O4:Tb3+纳米粒子。与纯的LaVO4的晶格常数相比,磷钒酸镧纳米结构的晶格常数减小,随着磷掺入量的增加,磷钒酸镧纳米结构的结晶性和发光性能都得到了增强。   (2)以硝酸镧、氟化铵为原料,通过简单的水热反应,得到了形貌可控的氟化镧晶体。我们研究了反应中的各反应参数包括反应环境的pH值和反应中使用的酸的种类对产物的尺寸和形貌的影响。当使用盐酸调节反应环境的pH值,使其从1到6变化,产物的形貌从六角双锥变为纳米粒子。当使用柠檬酸和酒石酸调节反应环境的pH值,反应生成了氟化镧纳米盘。所得产物在544nm处有强峰,说明发光效果较好。   (3)通过一种简单可重复的水热反应,在没有任何表面活性剂的参与下制备出正交晶系的磷酸铁枝晶。本文研究了各种反应参数,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双氧水用量、反应环境的pH值、铁源等对产物的晶体结构以及形貌的影响。Fe5(PO4)4(OH)3·2H2O枝晶的形成是由时间决定的,反应初始阶段形成无定形的FePO4·nH2O纳米粒子,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逐渐由无定形的FePO4·nH2O纳米粒子定向连接生长结晶生成产物磷酸铁枝晶,产物的颜色也由黄色变为绿色。随着双氧水用量的增加,Fe5(PO4)4(OH)3.2H2O枝晶转变成了六支结构。当反应环境的pH值减小,四支结构的Fe5(PO4)4(OH)3·2H2O枝晶生成。
其他文献
哌嗪类化合物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们既可以作为主体结构或取代基使药物分子获得理想的药理活性或药物动力学活性,也可以作为双向连接试剂把两个药物拼合起来。本论文主要对2-苯基哌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归纳和总结以及对不同的合成方法的优化比较,最终确定了以苯乙酸为初始原料经与SOCl2酰氯化、单质溴的α-溴代、最终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的路线为最佳合成工艺。并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摸索最佳工艺
1931年,M.Goppert-Mayer从理论上证明了同时吸收两个长波长光子也同样可以实现分子或是原子的能级跃迁,1961年Kaser和Garrett报到了首次观测到双光子吸收导致的频率上转化荧
金属有机配合物兼具有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点,其结构受无机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的双重调节作用,因此人为调节和设计配位聚合物的结构,使其具有特定的功能成为可能。配合物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例如气体储存和吸附,气体检测,离子交换,催化以及发光材料等。荧光探针技术作为金属配合物的一个新兴应用领域,由于具有响应迅速(测试时间短)、灵敏度高、对特定物质选择性高、成本低等优点而备受广大科学学者关注。但是到目前为止,被
本文首先利用乳液聚合法,合成制备了粒径较为均匀的P(NIPAM-co-AAc)(PNA)水凝胶微球,研究了其温度及pH敏感性质,并将这种水凝胶微球作为水溶性小分子药物吡啶硫酮钠(ZNP)的载体
在能源危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将无污染、可再生的光能更高效地利用起来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在有机化学领域,发展以自然丰度大的可见光作为能源的可见光反应意义重大。光化学反应可以实现一些传统热化学无法完成的转化,其中可见光诱导的反应通常可以避免高温高压等强烈条件,具有良好的反应活性与选择性。近年来,在氧化条件下通过活化两分子C-H键直接偶联形成C-C键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关注。
Xyloketals类化合物是从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Xylaria sp. (#2508)分离得到的一系列结构新颖的苯并吡喃类化合物。初步活性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对乙酰胆碱酯酶及L-钙离子通道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知国外有两个研究小组对其进行了全合成。我们的研究小组也对该类化合物进行了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本论文目的在于研究Xyloketals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
硝基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含氮化合物,可衍生出多种官能团,以羰基化合物和β-硝基烯为底物的Michael加成,是制备硝基化合物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近年来,有机小分子催化的羰基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