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批判体系中的关键概念之一就是“图式理论”,其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人类思维的形成机制,对包含建筑学在内的众多领域的学科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另外,建筑绘图是建筑设计思维实现过程中的关键媒介,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由此,论文以哲学、心理学与视知觉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图式再现”的讨论为切入点,借助绘图、绘画为媒介来分析建筑中的“思维图式”,通过对历史发展中的建筑图式进行再现性分析与回溯性梳理,探求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形成、发展与作用机制,并以此为理论工具对地域建筑思想进行图式分析与思辨,结合湖南大学地方工作室数十年的创作实践,归纳与构建出一套“地方实践图式”的设计方法,为当代本土建筑创作提供一种参考。论文的主体由8个章节组成,除第1章绪论外,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基础”篇,包含2、3、4三个章节,主要讨论图式再现的理论基础、再现机制、历史发展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图式的理论内涵进行诠释与归纳;下篇为“实践分析”篇,包含5、6、7、8四个章节,从“图式”的视角对地域建筑理论进行批判性阅读,并结合具体的建筑实践案例提出“地方实践图式”的设计思想,最后通过“地域类型”、“地域地形”、“场所语义”三个层面的分析将其诠释与再现。上篇第2章,主要从图式的理论基础、图式的再现机制、图式的再现媒介三个方面阐述图式再现的基本含义。基于图式理论的相关研究,找到建筑中的图式线索,通过“再现性”问题的讨论建立以“建筑图式”与“建筑图学”的关联性为基础的研究机制,从而确立研究问题的目标与途径。第3章是基于第2章建筑图式再现机制的研究,从历史的维度与图学的视野回溯性的分析与归纳建筑思维图式的再现发展过程,依据图式的“再现媒介”与其“思维主体”之间的发展变化的关系,发现并梳理出一条认知线索,从而将这段历史发展过程分为“图式再现的原始蒙昧时期”、“图式再现的综合发展时期”、“图式再现的抽象分离时期”、“图式再现的现状”这四个阶段来进一步阐述。第4章则是基于前两章研究的基础上,对建筑图式的内涵、属性与发展特征进行讨论与归纳,重点是通过对建筑思维图式的内在性、外在性与其驱动机制的分析,达到从建筑图学的角度来检视建筑学科及其设计思维图式的目的。下篇第5章是承上启下的一章,借助上篇的成果为理论工具对地域建筑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批判地域主义”建筑思维图式的分析与思辨,形成对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背景下的关于“现代性”与“地域性”问题的价值体系认知,在此基础上,以湖南地域环境中的当代建筑创作为例,构建出一套“地方实践图式”的设计策略。从第6章开始,论文用三个章节分别从三个层面展开对“地方实践图式”的详细论述。第6章重点阐述在面对当地人文环境与传统时,地方工作室所形成的以“建筑类型学”为理论内核的“地域类型图式”的建筑创作方法,试图不断发掘蕴藏在地域类型中的具有普遍性特征的原型,既关注与传统习俗、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地域类型研究,又关注地域类型的现代性表达。第7章重点阐述在面对当地自然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时,地方工作室所形成的以“建筑地形学”为理论内核的“地域地形图式”的建筑创作方法,尝试以某种拟态和柔性适应性的方式来调和建筑、城市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肌理的关系:顺应环境地形与微地形,运用分形几何原理梳理其形态逻辑,诠释建筑与地景共生的美学依据。第8章所阐述的“场所语义图式”则是建立在“地域类型图式”与“地域地形图式”实践基础之上的讨论,从“建筑现象学”研究视角,聚焦于分析在建筑创作中如何通过空间情景图式的操作,赋予建筑特定的空间意义与场所气氛,以塑造建筑的地方精神与地方文化身份。论文是一个从“理论图式”研究到“实践图式”研究的循序渐进过程,通过理论层面的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再到实际应用层面的具体实践分析,从而对“图式”在建筑设计思维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问题进行探讨,并揭示出制约与激发建筑思维创造力的内在动因。借助“图式理论”有助于把建筑思维中涉及先验性与经验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内在性与外在性、理性与非理性等传统研究途径无法做到同时有效考察的对象,置于同一语境平台中讨论,从而得以对当代建筑学科及建筑创作出中所呈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客观的分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以实现多样性与差异性为目标的建筑空间生产提供思维方法与价值评判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