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山西就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歌种数目不胜枚举。而一河之隔的陕西也是民歌荟萃之地,又以“信天游”见长。对山西代表性“河曲民歌”和陕北“信天游”进行音乐学的对比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探究区域文化特征对民歌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河曲民歌”和“信天游”的推广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河曲民歌”与“信天游”是晋北和陕北地区人民群众长时间以来的智慧结晶,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能反映出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的情感,可以说是对当时的状态下人们的生活、思想、风俗等各个方面的真实写照。在过去并没有有效的传媒方式,而民歌就是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一种极为有效的传媒手段,保留了当时的历史状况,展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我国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河曲和陕北两地的民歌进行田野调查,并使用音乐分析法对两地的民歌分别进行分析而后横向比较,从“河曲民歌”与“信天游”的历史渊源角度来分析两者民歌的发展历程、演唱风格、演唱技法、唱词特点以及音乐形态进行比较分析,进而阐释这两种民歌形式在表现上和内涵上与当地具体地域特点和风俗习惯上的联系。“河曲民歌”与“信天游”这两种民歌是在晋北地区和陕北地区普遍流行的民歌形式,记录了两个地域的音乐文化变迁。通过对“河曲民歌”和“信天游”两地民歌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两地民歌承载着劳动人民的生活记忆,但是这两种民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却遇到了发展阻碍,面临消亡的境遇。对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河曲民歌”与“信天游”的传承保护意义进行分析和思考,确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充分意识到两者的生存状态,重新思考传统民歌的当代保护与传承方式。在保留传统的“河曲民歌”与“信天游”的音乐特点的基础上,一方面,保持传统,把原汁原味的“河曲民歌”和“信天游”以“博物馆”的方式保存下来,让它们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中不可抹去的一笔;另一种尝试是,让它们适当的与时代接轨,对其进行改变,例如填入新的歌词和内容,以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其有更多的生存土壤,更符合新时代下的发展特点,或许这样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两地民歌的传承和保护。一个民族的特色即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原生态的民歌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我们要坚定不移的保护,更要保护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基础,保护我们的中华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