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峒河岩溶区落水脱气过程水化学特征与碳汇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1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是地质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通道,其作为地球化学信息的重要载体,可以反映出河水中各个元素的含量、组成等,从而能够体现出流域的各种特征。岩溶碳汇受到水循环的驱动,水体存在与大气CO2交换的现象,因此准确评价岩溶水体水-气界面CO2交换通量成为准确评价岩溶碳汇效应的关键。地表水系统和地下水系统皆存在水-气界面CO2的交换。其中,岩溶地下水常出露于落差较大的地形之上,如半山腰,地下水出露极易形成瀑布,下落过程存在者显著的脱气效应,以往碳汇量计算不扣除该部分的损失,使得流域总碳汇通量被估算过大。故研究该过程至关重要,结合典型亚热带碳酸盐岩流域的特点,并进一步的研究岩溶碳循环过程中落水脱气作用,探明其变化规律,分析CO2水-气界面交换的过程,可以更加准确的计算碳汇通量,对于全球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依据。本文以湖南峒河流域的大龙洞地下河为例,选择地下河唯一汇水出口处的瀑布作为研究区域,从洞内水库下坝前至洞口,以及瀑布底至地表流一段,共布点6处监测点,于2018年4月以及同年8月对研究区域进行的取样(包括不同的季节,昼夜监测,降雨影响)和监测。现场记录并测定水化学参数,利用浮游箱法采集气体样品,室内测试气体样品和主要阴阳离子以及13C同位素等。而后整理分析数据并计算通量。研究结果表明:(1)空气中CO2浓度有着空间尺度差异显著。落水过程前,洞内深处点X6、X5的CO2浓度较大,可达到1300ppm左右,到洞口处水坝处点X4,浓度下降至700.60ppm。落水过程后点X1的CO2较洞口点X4有所升高,这可能是因为落水过程强烈脱气明显且水雾化扬在空中导致空气中的CO2增高,地表流段稳定在400ppm左右。从整个过程来看,空气中CO2浓度呈递减的趋势。(2)空气CO2中碳同位素δ13CCO2也存在着时间、空间尺度的差异,不同取样点CO2的组成有所不同,随着脱气过程同位素值逐渐偏正,从洞内的近-18.00‰偏正到地表流约-9.00‰左右。说明不同时段空气中CO2的来源组成也有所差异。空气CO2浓度与δ13CCO2有着明显的负相关性,当空气中CO2浓度降低时其对应的δ13CCO2值则升高,洞内δ13CCO2约为-18.00‰,流域碳酸盐岩中的δ13C约为0‰,说明洞内深处的空气CO2主要来源于岩溶区土壤的CO2。洞口点X4较洞内偏正,由于洞口开阔,洞外大量空气混入,同时山上植被光合作用的利用,进而使得δ13CCO2偏正于洞内,瀑布下落后点X1的δ13CCO2值相比较于洞口X4处偏负,主要是因为下落过程脱气作用所致。地表流的点X2及X3的δ13CCO2值与一般的大气中CO2的δ13C值相近且偏负,说明此时的空气中CO2主要来源为大气,同时也受到一定碳酸盐岩地区岩溶水脱气的影响,导致偏负于大气中CO2的δ13C均值。δ13CCO2在昼夜监测期间点X4变化规律有夜晚偏负,白天偏正的趋势,这可能是洞口周边植物白天优先利用偏轻的碳进行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洞内的δ13CCO2数值。点X1整个昼夜监测期间数据呈单峰曲线,前半段为夜间,数值逐渐偏负,次日随后逐渐偏正。脱气过程中水中δ13CDIC逐渐偏重,X1较X4相比升高了0.76‰。短距离的流程前后两个观测点呈现出较大的差距。δ13CDIC的变化说明水中C源有着明显的变化。(3)强降雨过程对整个脱气过程有所影响,在点X1的影响要大于X4。点X1的能体现出一定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有规律趋势的时间较短(如,明显的变化或极值多出现在13:0015:00),而这些参数往往直接受光照的影响较大,由于所处地形的特殊性,该点地处峡谷之中,导致该点受太阳直射的时间段也仅是在11:0015:00左右,较短的日照却体现出较强的变化,光照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加强,使得DO、HCO3-、δ13CDIC等发生变化,说明点X1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4)瀑布下落的过程所产生的脱气现象有一定的规律,现有数据可以看出地下河排泄至洞口处时(X4)存在的脱气现象,在下落过程的短时间内有着明显的脱气,下落过程后的X1断面以吸收CO2为主。即表现出瀑布下落前为大气CO2―源‖,下落过程为大气CO2―源‖,而瀑布下落后则为大气CO2―汇‖的规律特征。(5)以昼夜监测数据为基础来计算CO2的交换通量,进而估算其年的通量变化,会提高一定的计算精度。结果可以看出,在瀑布下落前的X4断面,表现出的是CO2脱气作用,是大气CO2的―源‖,月通量约99.50 tCO2,其通量为2700.11 tCO2/yr。下落后的X1断面则表现出的是CO2吸气作用,作为大气CO2的―汇‖,月通量为350.52 tCO2,其通量为-2912.76 tCO2/yr。整个过程总体上表现为CO2脱气,其脱气通量,约为910.64tC/yr,X4断面由碳酸形成的碳酸盐岩风化碳汇通量为2996.29 tC/y,扣除所脱气的通量,最后整个地下河流至落水过程结束形成了2880.04 tC/yr的岩溶碳汇净通量。其中,来自CO2脱气总量占碳酸盐岩净风化碳汇总量的31.62%,这一数值远大于碳酸盐岩地区河流的对应值,说明瀑布下落所产生的落水脱气作用远比一般河流的水-气界面CO2交换来得剧烈。
其他文献
介电相变材料的介电常数在外界条件(热、光、电、磁、力等)的刺激下可发生高、低介电态的相互切换,故在开关、传感、识别等方面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现有分子基介电相变材料的种类和数目十分有限,探索出新的分子基响应型介电相变体系,是非常紧迫的任务。为筛选性质优良的材料提供良好的基础。当前这一交叉前沿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含苯环的二胺类分子基化合物,分别是:
天然气水合物主要赋存于海底沉积物中,具有能量密度高、规模大、资源量大、埋藏浅、清洁等特点,被喻为二十一世纪最具有开发前景的战略新型能源。同时,由于天然气水合物需要严格的赋存环境,使得其开采问题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和难点,开采不当可导致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因此了解含水合物沉积物的力学特性对其开采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电阻率法能够高效便捷的反映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的相关特性,若能将其应用于水合物的
近年来,小分子荧光探针由于具有操作方便、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生物相容性好以及能够在生物体环境内进行实时在线检测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医学生物、环境保护、化学检测等领域
武术人才是武术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加强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随机抽取
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土传性病害,病菌寄主范围广,存活时间久,降低瓜类作物产量和质量,给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lia)对枯萎病有很强的抗性
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中职阶段的词汇教育是基于主题展开的,语境在词汇技能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职学校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英语
“锡山四友”作为明代的文人群体,兼有文学的历时性和地域的空间性双重特质。华察、施渐、王懋明、姚咨的诗歌创作有着明代文学的共性,带有拟古色彩。无锡独具特色的江南地域
创伤弧菌属(Vibrio vulnificus)革兰氏阴性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可从牡蛎、毛蚶等海产品以及江河海口等水体环境中分离得到。进食因被创伤弧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
在现有固体储氢材料中,MgH_2储氢材料因其高储氢容量,高释氢纯度,反应步骤简单,储量充裕等优势极具应用潜力。本论文针对MgH_2基储氢材料面临的可逆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差和热稳定过高等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改性研究:(1)制备了一种多孔碳材料均匀担载镍纳米金属颗粒的添加剂并与MgH_2球磨复合。结果表明:MgH_2-Ni/CMK-3的初始脱氢温度低至433 K,脱氢容量高达6.5 wt.%H_2
云南富宁者桑金矿床和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床是我国西南“金三角”区域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矿床中黄铁矿、毒砂为主要的载金矿物。研究卡林型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等问题,对该类型矿床的选冶、开发利用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前人关于卡林型金矿金赋存状态的研究不够深入且一直存在争议。鉴于此,本次研究应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等手段,对云南者桑金矿床中几种不同类型赋金矿石:辉绿岩型矿石、泥质板岩或粉砂岩型矿石、泥灰岩型矿石的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