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半个世纪以来,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当之无愧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强国中,美国、日本及西欧发达国家都有自己发达的汽车产业。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这短短的五十多年历史中,我国的汽车行业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汽车大国。2010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均超过1800万辆,位列世界第一。自从“七五计划”将汽车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以来,汽车产业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0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值达到4.35万亿元。由于我国在80年代以来积极引进外资,各大汽车公司纷纷进入中国,与国内汽车企业进行合资。通过合资建厂,我国的汽车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我国的汽车企业没有掌握汽车的关键技术,反而是我国的汽车市场被外国主要汽车厂商生产的合资品牌汽车所占据,外国汽车巨头获得的利润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纵观世界上的汽车巨头,无一不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上各大汽车公司广泛地进行并购及战略联盟活动,现在形成了7+4的寡头垄断格局。11家厂商占据了国际汽车市场80%以上的份额。中国要想成为汽车强国,必须参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国际化是中国汽车产业最终变强的必由之路。加入WTO后,中国的汽车企业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全球的汽车市场,各个企业纷纷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始实行自己的国际化战略。虽然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时间不长,但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多的案例,其中既有吉利收购澳大利亚变速箱生产商DSI获取其关键技术的成功经验,又有上汽集团并购双龙,却未实施整合,最终导致双龙破产,造成大量损失的失败教训。同样是后来者的日本汽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实行其国际化战略,其国际化有一个清晰的路径。70年代以前,因为竞争力不强,日本的汽车企业选择在东南亚、南美、澳洲等地试探性地开拓市场,在海外建立了一些小规模的组装工厂。进入7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大量地出口欧美市场,特别是利用两次石油危机的机会,在美国市场上奠定了主导地位。8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的变化,日本汽车企业纷纷在欧美等地大规模投资建厂,实行本地化生产。而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大的汽车厂商开始全球化的布局,寻求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纵观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国际化是其取得成功的一个重大因素。虽然中日两国汽车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有所区别,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所选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日本汽车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获得的丰富经验仍然值得中国的汽车业借鉴。本文从宏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两个层面对日本汽车的国际化做了详尽的分析,分析日本汽车产业国际化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SWOT分析法找出日本汽车产业国际化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以丰田汽车为代表,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了其国际化的过程,指出其国际化的成功之处及失误的地方。最后结合中国汽车国际化的现状,给出了中国汽车的国际化经营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