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企业立法体系:评述、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830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是最基本的经济组织体,有关企业组织体的立法可概称为“企业法”。企业立法基本上占市场主体立法的绝大部分,我国亦不例外。回顾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立法进程,可以说,我国的企业立法与企业体制改革相伴,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伴随着企业体制改革,历经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企业立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但我国现行企业立法仍保留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成分,所有制对我国企业立法的影响仍然存在,企业立法体系还不完善。检视我国企业立法的发展,对我国的企业立法体系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是进一步完善企业立法体系的必要前提。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建国后企业立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作出回顾、总结与反思,指出现行企业立法体系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并结合国外立法经验,提出重构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设想和具体措施。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正文包括四章。第一章就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介绍,为全文的评述和分析确立基础。总的来说,我国企业立法与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相配合,可以分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企业法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企业法。本章按照各时期的不同阶段分别对其企业立法情况作出介绍。第二章首先论述了我国现行企业立法体系的结构,包括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的企业立法、以企业组织形式为标准的企业立法和企业产业政策立法;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对我国企业立法作出肯定,从现实角度对我国企业立法进行反思,认为我国现行企业立法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有些问题亟待解决;之后分析了我国企业立法体系存在缺陷的原因,认为一方面是客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所有制对我国企业立法的影响。第三章考察了法国、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立法,通过企业立法体系主干、企业法律形态划分标准、国有企业立法三个方面比较中外企业立法的区别,从中得出完善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启示:统一企业立法标准,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立法体系;企业立法应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坚持不同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理念。第四章提出重构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设想及措施。首先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现有企业立法体系难堪重任内外部两个原因分析重构企业立法体系的必要性。之后探讨重构我国企业立法体系应注意的问题:以组织形式为企业法律形态的唯一标准;结合国际立法范式以及我国实际情况确定企业立法体系的基本法律构成;明确国有企业的立法思路;统一内外资立法。借鉴外国企业立法的普遍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我国未来企业立法体系的基本构成:以《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股份合作企业法》、《合作社法》为基本法,以《公共企业法》和《外资管理法》特别企业法,以《乡镇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指导外商投资的企业政策法以及相关配套法。最后提出废、改、立等重构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具体措施。
其他文献
近十年来,中国农村经历了历史上力度最大的学校布局调整。从宏观背景上看,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制度空间,教育由普及向提高转型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供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建立上颈椎(C0-C3)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通过此模型对寰椎进行初步的生物力学分析
蔚汾河是黄河流域河口至龙门左岸的一级支流,流经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和岚县。随着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水环境持续恶化,该流域出现水质上和水量上的缺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
广告是是庞大的造梦机器,是当代社会中对受众有强大影响力的大众传播活动。它运用各种感性符号来编织梦境,制造需求,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影响消费者的理性购买观念和行为。索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安全所面临的危险日益增多,由此导致近年来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数量不断上升。在这些案件中,有很多人身伤害是
从贵州少数民族村寨聚落的建筑结构与空间布局、装饰、美学价值、地域特征、文化内涵和开发保护研究等诸多方面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聚落的研究成果,同时
当前在高校中引入政府采购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政府采购能够强化高校资产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腐败,树立诚信高校形象。分析当前中国高校中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
(一)提起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蒋介石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但他在保定军校求学的情况,恐怕就知者甚少了。
改革开放以来,慈善事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尤其在近年的湖南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等几次自然灾害面前,慈善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公众日益重视,社会捐款日益增多,参与志愿
本研究提出职业成长是一个包含数量职业成长和质量职业成长的二维构念,其中数量职业成长是指薪酬和晋升等工作特性提升的速度,质量职业成长是指当前工作变动对于员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