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从三个层面探讨当代中国诗人的域外写作。第一章主要分析流寓海外诗人出国后诗歌创作的变化。第一节从主体心境的分析入手,指出流寓海外诗人的创作心境对写作的影响。远离故土、他乡漂泊的孤寂与疏离,对于这些诗人们来说,在他们的经验中并非洋溢着浪漫的“异域情调”,而是充满焦虑、苦涩与陌生的异域感,更多呈现的是漂泊者忧郁、苦闷的心境。外部环境和主体心境的变化,必然使他们的作品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的个案研究以北岛、多多为例,具体分析异域环境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呈现了哪些层面的变化。流寓海外诗人的诗歌创作虽然风格各异,但因身体的移位,面临着共同的非本土语境,所以其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也呈现了某些共同的特征。第二章分别从诗歌主题,诗歌的孤独净化,诗人与母语的关系三个角度来探讨海外诗人诗歌创作的整体倾向。就诗歌主题方面而言,“漂泊”成为压倒一切的迫切主题,漂泊对于诗人而言是一柄双刃剑,在带给诗人孤独与痛苦的同时,也使诗人更深刻地体味了生命的意义,漂泊的经验同时内化了对本土的记忆,所以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就诗歌写作状态而言则呈现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化写作,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变异,使诗人更加沉潜于自身,成为一个内在的人,记忆的人。远离了众语喧哗的本土语境,流亡于陌生的异域语境,在异国他乡构建心灵抒写的诗性空间,远离意识形态的羁绊,这使得海外诗人个人化的诗歌写作成为可能。在对不同语言与文化特质的辨识和比较中,诗人的母语感受力与表达能力不仅没有弱化,而是更加加强了。第三章主要探讨流寓海外诗人诗歌创作的美学差异,在异质的文化空间中,诗人们的诗歌写作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言说方式和美学气质,我尝试以“硬语盘空”和“软语商量”来概括两种诗歌语言品质的差异。浸润在西方文化场域内,有些诗人的诗歌创作更多地接受了西方现代性、后现代性元素的影响,而另一些诗人却呈现出一种回望的姿态,渴望返回源头,回归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统,在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统中寻找诗歌创作的养料,使其诗歌创作更加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