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原生态"的概念虽然在学术界依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论点,但这却并不妨碍其在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与普及。正因为如此,以表现"原生态"为核心的云南民族文化产业正好是其中有力的回应。笔者认为,云南之所以能够形成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雏形,是因为其不仅拥有浓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即传统农耕民族文化元素,更拥有依然处于"活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本文前言部分,以时间轴梳理和归纳学术界关于"原生态"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与各学科间的关系、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导引本文所要展开讨论的方向。第一章,首先对"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和"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这一对概念进行界定,并结合云南各民族文化中的代表性特征总结归纳其文化核心,以此找准研究范畴;其次从宏观层面,说明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形成背景及其所历经的发展阶段,并明晰其产业化发展的历史脉络。第二章,主要将研究视角集中于云南民族文化市场运作的微观层面,从而分析其发展的现状,同时突显发展中的不足。第三章,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围绕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选取和分析三个典型案例,并以此证明政府主导推动文化体制的改革、文化市场建设的持续完善和各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突显成为了助推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章,在现状、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发展产业过程中包括文化体制、文化市场和利益分配在内的三个方面主要制约因素。第五章,在上一章的分析基础上,笔者引入罗默的"内生技术增长理论",并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制约因素提出笔者的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构想,即建立"政府部门—文化企业市场主体—文化主体参与者"三者有机互动的文化生态机制,以期促进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与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的长期共存和与时俱进。总体而言,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省域范围的视野,将目前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类型从整体上定性,并结合有代表性的产业案例探寻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进而进行针对性的对策性思考,最终呼吁通过理性地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实现云南省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从而让文化与经济融合趋势的正效应更多惠及广大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