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清扎刻自从被发现之日起,就被西方学术界称为“东方构成学典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素有生态家园之称的永清,流传着多少古老传说;市井多野,生活着多少身怀绝技的布衣草根。这一方被世人冠以京津之珠的土地上,孕育了异彩纷呈、厚重独特的民间文化。本文以永清扎刻为研究对象,首次将扎刻技法进行了详细归纳总结,从理论上将扎刻技法进行了概述,为深入探讨永清扎刻的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详细的技术资料和理论上的支持。尤其就开发利用永清扎刻技法作为教育课程资源,提高建筑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构成学方面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并为永清扎刻工艺美术的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北京民俗博物馆收藏着三件独特的民间工艺品——黄鹤楼、天坛祈年殿和故宫大角楼模型,这三件扎刻艺术品都是用几十万节高梁秆以锁榫的方式构建而成的,通体没用胶和一颗铁钉子,让人叹为观止。模型的制作者是永清县的一位普通农民徐艳丰,他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谓。今年58岁的徐艳丰,幼年家境贫寒,尽管没有上过学,近年又重病缠身,但他凭着对高粱秆扎刻的痴迷,只用一把三寸的小刀、一把尺子、一个锥子、自制的小锤、只有自己看懂的一张图纸对照着照片,神奇地创造出了一门新的民间工艺——秸秆扎刻艺术。40多年来,他用秸秆扎刻了大小作品70余件,件件精品,巧夺天工。令人高兴的是,“永清扎刻”2008年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艳丰和他的“永清扎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文章详细介绍了主要扎刻作品,以及扎刻今后的发展方向。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深深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艺术基因、精神特质、思想精髓,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个体意识、个性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