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山隧道监测量测及稳定性分析

来源 :西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w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高速发展,隧道工程的地位日益突显,它即缩短了公路、铁路的建设里程,又改善了线路走向。我国地势辽阔,但山脉、河流、湖泊纵多,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网的建设,只有发展隧道工程,才能解决交通运输不足的现状,因此隧道的建设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我国隧道工程起步较晚还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影响隧道围岩变形的因素繁多,开挖后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仍是现阶段研究重点。  本论文以巴郎山隧道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  根据巴郎山隧道所处实际地质情况,制定了巴郎山隧道的监控量测方案。  对现阶段主要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结合巴郎山隧道的实际工程情况和断面开挖的方法,逐一分析了影响巴郎山隧道围岩稳定的各因素。研究表明,围岩等级和岩体结构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突出。  运用RBF神经网络法对量测断面的监测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结合围岩变形量和变形发展趋势,判断了监测断面围岩的稳定情况,并与回归分析法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法在隧道的监测量测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更能准确地反映监测断面围岩随时间的变形规律;围岩的稳定性与围岩级别、施工方式、支护结构、地质条件等密切相关。  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动态模拟了巴郎山隧道围岩的施工过程,并对比各种开挖方式在有支护和无支护条件下围岩变形情况,得出了不同开挖方式下不同等级的围岩应力应变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各条件下的断面均受不同程度的张拉破坏、剪切破坏,张拉性破坏主要发生在拱顶和底板,剪切性破坏发生在拱腰和墙脚,对这些部位进行及时的支护,能改善围岩各部位的应力集中,提高围岩的稳定性,使工程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隧道监测量测中的数据处理和同类隧道的施工及支护,有一定的应用与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近距离双向平行隧道间大尺寸斜向车行洞具有辅助施工及防灾救援的功能。其开挖过程中,车行洞与双隧道交叉段的围岩多次扰动,围岩破碎,其应力和变形复杂多变,是隧道稳定控制的关键
目的:过量谷氨酸对NMDA受体的过度激活导致神经元损伤直至死亡,称之为兴奋性神经毒。兴奋性神经毒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各种神经损伤(如缺血性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预防和拮抗NMDA受体过度激活引发的兴奋性神经毒是预防和治疗各种神经损伤和神经疾病的重要靶点。NMDA受体是谷氨酸受体的一种亚型,属于配体和电压双控的离子通道,由已知三类NR1、NR2、NR3家族基因编码七种亚单位(NR1、NR2
20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仅8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了9次。2008年汶川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近年来,我国地震活动频繁,与
摘要:论文首先阐述了发展性策略的概念,分析了初中数学开展发展性教学的重要性,最后探讨了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发展性教学实施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改;发展性策略  最近,在发展性教学策略的影响下,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观念、方法有了极大的变化,发展数学注重人的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强调人的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强调人发展过程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性,注重人在交往过程中作用等。因此,论文重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