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气候变化特点与外感热病证型的关系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hl165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探讨外感热病的辨证法,建立马来西亚外感热病诊治规范,及提高中医辨治水平,为此次研究目的外感热病,为感受外邪而发热的疾病。历代名医家不断发展创新了外感热病诊治经验,从中积累了丰富的辨证法,其中辨证法更渗透到临床各科,而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精通外感热病辨证法。六经、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是古代医家研讨外感热病的理论概括,现代医家多提倡融合伤寒、温病学说。刘渡舟提出中医理论离不开五运六气,认为气化学说,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刘氏归纳《伤寒论》为六气人体辨证法学说,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是由六气所化。温病学家蒲辅周在治疗外感热病,更是应用了六气气化学说演出六气天人相应辨证法辨治外感热病,将一年十二个月份,分为六个气候变化,此六个气候变化好比六气即风、火、暑、湿、燥、寒,蒲氏称之为时病,也称六气为病。历代医家不断试用六气学说,指导临床实践,取得不少有价值成果。方法:本研究尝试以六气为病学说分析外感热病早期症状,寻找马来西亚外感热病早期症状在2011至2013年之间所呈现的规律,与蒲辅周时病治疗经验里所描述的六气为病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在此次研究中,共调查马来西亚2011至2013年发病的外感热病患者78例,采集了每个患者在发病早期的症状,舌象,脉象,辨证要素共36个观察项目,根据六气为病里的分组方法,再通过对比每组临床症候分布有无差别,由此判断马来西亚外感热病早期症候的发生是否受到发病时六气气化的影响。成果:研究成果显示,2011至2013的外感热病早期症候的大多数观察项目中,有部分观察项目出现率受到发病时六气气化的影响,对出现率受到发病时六气气化影响的观察项目,分析了其出现率与六气为病发病机理的联系。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结论是由于马来西亚因与中国相毗邻,尤其在夏季风与冬季风此两季候风的相互影响之下一年之中同样会出现与中国略相同的气候变化。六气为病对于认识外感热病早期症候在不同气候状态下的出现率差异有一定价值,并根据外感热病早期症候在不同时段所呈现的特点,提出该病的治疗原则。本研究首次针对马来西亚人群研究外感热病的早期症候特点,对外感热病早期症候与六气为病证型之间做了深入的探索,及以六气气化角度分析六气为病与六经辨证内涵关系,为提高防治水平提供进一步理论依据。以上结论将对马来西亚外感热病辨治有一定的帮助,未来可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前瞻性、大样本的调查,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其他文献
我国东部大部分油田已广泛应用的聚合物驱油开发技术,由于聚合物驱采出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聚合物,特别是近年高浓度聚合物注入使得采出水化学成分复杂、粘度变大,相应处理难度增
根据番茄、辣椒的营养特点及广西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含量,在广西多点配方施肥研究的基础上,筛选研制的番茄、辣椒专用复混肥(N+P2O5+K2O=11+4+15=30%),1995~1997年在防城、田东、南宁试验,与一般复合(混)肥比较,番茄
西北地区的甘肃省庋藏了一部文溯阁《四库全书》。为了了解《四库全书》中的西北文献的状况,很有必要辑录《四库全书》中的西北文献,并论述西北文献与《四库全书》纂修之间的关
采茶戏是广西汉族戏曲剧种之一。采茶戏在晚明时期(公元1628年)从江西传到博白,清代时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表演风格。现已发展成唱歌、跳舞、表演为一体的戏剧形式,它与广西桂
目的:研究桦菌芝多糖对肝癌H22小鼠肿瘤组织中Bax、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旨在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桦菌芝多糖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分为空白组、构建小鼠移植性H22肝癌
试验的目的是获得典型畜禽配合饲料厂产品生产中的药物残留与交叉污染数据,研发出交叉污染的有效控制措施。选择典型配合饲料厂的生产系统的混合机底部、混合机下刮板输送机
目的本研究应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及数字连接试验-A(NCT-A)筛查住院肝硬化患者轻微肝性脑病(MHE)的患病情况,同时进行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筛查工作,纳入MHE危险因素
<正>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改革事业是延绵不断的。战国时期商鞅和秦孝公的变法是两次大规模的变法,奠定了秦国崛起称霸,乃至后来统一中国的基础。西汉末年的王莽在史学家看来形
[目的]探讨宁波地区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类型特点,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研究采用王琦教授中医体质九分法对宁波地区早期糖尿病肾病287例(男性156例、女
氧化苦参碱(OMT)是从苦参中提取的生物碱,大量的药理和临床研究中发现,OMT具有镇静、解热、抗炎及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27-30],但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尚未见报道。本文从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