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至行球囊扩张时间的治疗时间分布,探讨引起延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可能的改进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选取资料记录较为完整的327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救治时间分布等。①院前时间以6h为界分组,其中≥6h定义为院前显著延迟组,<6h为院前未显著延迟组。②院内时间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指南标准以90min为界分组,其中≥90min定义为院内显著延迟组,<90min为院内未显著延迟组。将人口学、临床因素等信息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及相关因素进行处理,分析影响患者诊疗时间延迟的相关因素。[结果]1.共选入患者327例。院前未显著延迟组152人,3h以内入院的患者有93例,占比为28.7%,平均占用时间为2.39±0.75h;3~6h以内入院的患者为59例,占比17.7%,平均占用时间为4.62±0.86h。院前显著延迟组175人,延迟为6~9h的患者为161人,占比49.5%,平均延迟时间为7.93±0.74h;延迟超过9h的患者为14人,占比4.3%,平均延迟时间为10.14±0.36h。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人群在年龄、典型胸痛、使用EMS、焦虑状态、是否转运、既往心绞痛病史、症状归因于心脏病这些因素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院前延迟时间确定性因素有年龄、使用EMS、典型胸痛、是否由外院转入、既往心绞痛病史(P<0.05或P<0.01)。使用EMS和典型胸痛院前延迟保护因素,年龄和是否转运和心绞痛病史是院前延迟独立危险因素。2.院内未显著延迟组163人,其中30min以内开通血管的4人,占比1.2%,平均占用时间为26.50±2.08min;30~60min开通血管的患者94人,占比28.7%,平均占用时间为49.69±7.45min;60~90min开通血管的患者为65人,占比19.9%,平均占用时间为71.14±7.29 min;院内显著延迟组164人,平均延迟时间为128.20±12.26min,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人群与自身糖尿病和疼痛持续不缓解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院内延迟时间确定性因素只有疼痛持续不缓解(P=0.029)。[结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救治时间与国际标准比存在差异,救治时间延迟率较发达国家、城市还有较大差距。1.高龄、转院、心绞痛病史会使院前延迟时间增加,使EMS、典型胸痛可以减少院前延迟时间。2.入院后疼痛持续不缓解更容易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因此可以减少院内延迟时间。3.影响救治时间的因素非常多,需要根据每个地区、每所医院、每个病患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医疗健康知识的普及、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救治正逐渐走向规范化、高效化、成功化,大量病人得到及时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