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融与中国出口贸易研究--基于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视角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各国家(地区)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且于中国出口的影响日益重要。孔子学院通过形式多样的跨文化传播行为减小中外文化差异,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这使得在研究文化交融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时只使用“孔子学院数量”或“孔子学院是否建立”稍显片面。同时,研究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效果对孔子学院可持续性发展,检验文化交融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验证“民心相通”与“贸易畅通”互动关系均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研究内容:本文评述了国际经济学、跨文化传播学、应用经济学以及语言经济学对孔子学院与国际经贸往来的研究;基于2012-2016年孔子学院大会内部《交流材料》手工整理的数据,自主构建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综合指数且用其衡量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文化交融水平;通过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法和高维固定效应方法,以及中国对“一带一路”64个国家(地区)“总体-商品分类-行业”3个层面的出口数据,估计了拓展的引力模型;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水平快速提升且内部差异较大;文化交融显著促进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出口,结论在“总体-商品分类-行业”3个层面均得到了验证;文化交融的贸易促进效应具有异质性,会因进口国所处板块、“一带”或“一路”政策、商品分类和行业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考虑控制变量测度方法、样本期选择、人口和汇率的影响,本文的结论依然稳健。
  本文建议:为了在扩大出口的同时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孔子学院应增“量”提“质”,注重自身可持续性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各种距离内部差异较大,在选择贸易伙伴时要关注对方的经济规模、贸易自由化水平、是否属于地方经济一体化组织以及与中国的地理距离等;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出口应注重进口国的产品需求、自身比较优势和出口商品结构。
其他文献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饮食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一些不合理的膳食加上缺乏锻炼身体的习惯,导致营养过剩、肥胖、人们参与运动动不动就受伤,甚至骨折,出现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我常常在沉思,我们的学生身体素质到底怎么了,尤其是中长跑的成绩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差了,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三中考体育训练经验,认为应该让学生掌握中长跑的体力分配问题和必要的技术要领,可以帮助学生在中考体育当中取得理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10-02  1 背景阐述  任何新事物的诞生,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如不顾实际的好好利用,会在一定的时期纷扰着某个领域的。如教学中的多媒体,这一技术因能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其正以飞快的速度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甚至有些地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充裕劳动力供给带来的人口红利,以及大规模城乡劳动力流动产生的配置红利。但伴随人口转型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凸显,以及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亟需通过创新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源泉。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整体上仍面临创新动力不足、关键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国际竞争新变化背景下,提升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是制造业跃居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新引擎,也是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出口贸易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然而,中国对外贸易“大而不强”,出口产品呈现一定程度的结构升级却显露了技术复杂度较低的特征,亟需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和国际贸易竞争力水平,来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金融市场体系的强力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的有效实施以及技术创新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经历了四十年的追赶式发展之后,成果斐然的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恶化、结构失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变缓、经济下行压力大、之前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如何转换思维实现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探寻高质量发展道路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约束和绿色减排的双重制约因素,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群正在逐渐成为推进区域绿色高效发展的主要平台。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表示:要在中西部和东北,逐步发展形成若干个城市群,之后中国相继批复了多个国家级城市群,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城市集团,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是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层级体系在空间地理上的体现。作为城市空间组合,城市群应采用何种城市层级体系和空间开发模式更有助于实现区域绿色绩效的提升,是中国顺
传统风险定价理论认为风险与收益正相关,投资者在承担风险的同时要求获得风险补偿。但是,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在资本市场中存在风险定价异象,其中股票特质风险定价异象便是研究的焦点之一。这些研究基于不同的特质风险计量方法、研究期间、研究样本等因素,并没有形成关于特质风险定价的一致结论。因此,本文通过检验特质风险的定价方向、不同特质风险定价模型的比较,对解答资本市场定价研究中关于特质风险定价是否存在的争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①以CAPM、Fama-French三因子为均值方程,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产业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国内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宏观调控未达到预期效果,导致资本无法配置到效率较高的行业当中。改善资本等要素配置效率则是提升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中国的金融市场具有明显的排斥性,部分人群以及中小微企业无法公平享受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金融扶持政策——普惠金融应运而生。基于现实情况的考察,本文探索以下问题:①普惠金融的发展会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进而影响资本配置效率吗?②普惠金融不同维度对资本配置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的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处于很高的水平。金融发展是影响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受到政府的抑制。本文将研究金融抑制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①研究的主要内容
  1)构建了金融抑制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在借鉴收入差距的有关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金融抑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
  2)剖析了金融抑制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问题。本文对金融抑制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和测度方法进行了说明,并从时间与地区两个维度剖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中国在巴黎气候峰会上承诺力争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重庆市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在西部各省市中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如果能实现更加绿色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碳排放效率,无疑会产生地区示范效应,为中国的碳减排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基于此,本文从重庆市终端能耗碳排放出发,挖掘其增长背后的一系列影响因素,模拟在各种情景下重庆未来的终端碳排放量,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为重庆市的碳减排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首先,笔者核算了重庆市生产、生活中的终端碳排放量;其次,通过LMDI分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