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ko042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我国,规划公示已成为城市规划审批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城市的城市规划都开展了公众咨询活动,公众参与正在逐步受到重视。但按照阿恩斯坦的“市民参与阶梯理论”,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仍处于象征性参与阶段。   社区是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最基本层面,也是参与程度最高的层面。社区与公众还远远没有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管理权,公众参与仍是事后的选择,对规划过程的参与程度也远远不够。从相关实践经验看,真正有效的参与不是个人层次的参与,而是社区组织机构的参与。因此,对于我国目前的规划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公众参与的制度与机构,用恰当的方法来发动民众持续参与。   本文通过实证调查研究,以18岁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南京市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参与与非参与式观察等方法进行资料搜集。调查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最真实的态度和意愿,探讨如何在社区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减少公众参与成本、实现规划效益最大化。文章主体部分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对中外公众参与规划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比较研究,对公众参与南京市城市规划的步骤流程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公众参与的运作机制——社区规划师制度的构建体系作了阐述。在文章的第四章详细阐释了构建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构建该模式的设想,包括成员组成、工作性质、工作目标、角色定位、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等,本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以保障社区规划师制度的顺利推行。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来华留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中韩国留学生占来华留学生的比重较大。韩国与中国都属于东亚文明,但是国民在性格、生活习惯等各个
今天,中国正走在一条试图全面消除贫困的道路上。它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采取的手段是,精准扶贫。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确保我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全球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单线型迁移不同,中国由于其特殊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包括户
自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改革至今,我国乡村社会经历三十余年的发展,经济得到稳步发展,社会结构发生转变,不同的利益群体开始出现,一些社会冲突和矛盾有所萌发,乡村纠纷不断。乡村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