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螺旋断层放疗可提高食管癌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度:剂量学比较研究目的评估食管癌螺旋断层放疗(HT)的可行性,并比较HT和固定野调强放疗(ff-IMRT)的靶区适形度、均匀度和危及器官(OAR)的保护作用。材料与方法纳入23例接受了 ff-IMRT放疗(60Gy/30次)的cT3-4NO-1MO-1a期胸部食管癌病例(上段,9例;中段,6例;下段,6例;胃食管交界,2例)。在相同剂量限值条件下,重新制定HT和ff-IMRT计划。结果与ff-IMRT相比,HT显着降低了胸段、上段、中段及下段食管癌靶区的均匀性指数(HI),分别降低38%、31%、36%和33%(P<0.05)。胸段、上段和中段食管癌的适形度指数(CI)分别增加9%、9%和18%(P<0.05)。HT的靶区覆盖度提高1%(P<0.05)。HT显著降低了胸段和上段食管癌的平均肺剂量(P<0.05)。HT降低了所有病例的肺V20和更高剂量的体积,胸段、上段和下段食管癌分别降低了 2.1%、3.1%和2.2%(P<0.05)。HT增加了所有病例的低剂量体积,胸段、上段、中段和下段食管癌的肺V5分别增加了 3.5%、1.5%、7.2%和3.2%。HT较ff-IMRT显著降低了胸段、上段、中段和下段食管癌的心脏V30和V40(P<0.05)。结论与ff-IMRT相比,HT达到了更好的靶区覆盖度、适形度和均匀度,并降低了食管癌肺和心脏的高剂量体积。HT可能是食管癌,尤其是上段食管癌的放疗技术选择之一。第二部分胸部食管癌容积调强弧度放疗剂量及临床结果分析目的容积调强弧度放疗(VMAT)较静态调强放疗(IMRT)的照射效率明显提高,但其在胸部食管癌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评估VMAT在胸部食管癌中的治疗结果和毒副作用。材料和方法我们回顾分析了 2012年11月至2016年3月MD Anderson癌症中心65例接受了 VMAT及同步化疗的胸部食管癌患者,中位放疗剂量50.4 Gy(范围为45-50.4 Gy)。我们使用倾向评分配对方法,将65例VMAT患者,与130例接受分段式调强放疗(ssIMRT)和同步化疗的患者进行匹配。结果剂量学上,与ssIMRT相比,VMAT适形度指数(CI)较高(87.75±10.70VMAT vs.83.20±9.42ssIMRT,P=0.003),心脏 V5 较高,心脏 V50 较低,而肺 V5-20、心脏V30、心脏V40、cordmax及均匀度指数(HI)相似。VMAT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4.3个月(范围为3.8-34.5个月),ssIMRT中位随访时间为31.8个月(范围为1.8-117.2个月),两组的总体生存(OS)率相似(1年OS:93.5%VMATvs.91.5%ssIMRT;2 年 OS:60.0%VMAT vs.61.4%ssIMRT,P=0.868)。两组的无复发生存率(RFS)相似(1 年 RFS:73.3%VMAT vs.79.5%ssIMRT;2 年:59.9%VMAT vs.61.8%ss IMRT,P=0.614)。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相似(31.2%VMAT vs.23.3%ssIMRT,P=0.41)。毒副作用(放射性肺炎9%VMAT vs.15.4%ssIMRT;心包积液2%VMAT vs.7%ssIMRT;食管瘘和狭窄9%VMAT vs.13%ssIMRT;术后并发症;所有P>0.05)。结论与ssIMRT相比,VMAT可达到更好的靶区适形度,相似的肺和心脏的保护作用和可比的治疗结果和毒副作用。VMAT在食管癌放疗中可能是安全有效的。第三部分80岁及以上老年食管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疗的临床结果分析目的分析≥80岁老年食管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的治疗结果。方法纳入MD Anderson癌症中心2001年至2016年间56例接受了根治性同步放化疗(CCRT)的≥80岁老年食管癌患者(老年组)。使用倾向评分配对方法(1:2:2),匹配了 112例“中年组”(65-79岁)及112例“年轻组”(<65岁)CCRT患者。使用“不良事件常用术语标准”(CTCAE)4.0版评估治疗相关毒副作用。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OS)和无复发生存率(RFS)。结果中位年龄分别为81岁(老年组,80-92岁),71岁(中年组,65-79岁)和58岁(年轻组,20-64岁)。老年组患者心脏合并症较多。虽然老年组、中年组和年轻组的cCR率显着不同(分别为78%、72%和56%,P=0.004),但RFS、OS及中位生存时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8.5个月、37.8个月和23.6个月(P=0.468)。三组的毒副作用是可比的,3级及以上严重毒副作用分别为38%、32%和30%(P=0.644),其中,总体放射性肺炎也相似(P>0.05)。然而,老年组3级及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较高,三组分别为11%、4%和0%(P=0.003)。结论与具有相似预后状态的年轻患者相比,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CCRT的长期临床效果是可比的。老年组3级及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略高,但总毒副作用相似。了解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可能会改善老年食管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第四部分胸腺瘤根治术后复发模式及复发因素分析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完全切除术后胸腺瘤的复发模式和复发危险因素。方法:纳入了本中心1991年至2012年间331例完全切除术后的胸腺瘤患者。结果:中位随访时间59个月,复发率6.9%(23/331)。23例复发胸腺瘤中,14例胸膜复发,6例瘤床区复发。根据国际胸腺肿瘤协作小组(ITMIG)的定义,10例(43.5%)局部复发,15例(65.2%)区域复发,10例(43.5%)远处复发。肺部复发和区域复发的复发后生存率(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但肺部复发与远处复发之间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8)。复发率与初诊时Masaoka分期相关。此外,复发率也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类型相关。肿瘤≥8cm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RFS)明显低于肿瘤<8cm的患者(P=0.007)。肿瘤大小也与分期明显相关(r=0.110)。肿瘤越大,分期越晚(P=0.023)。多因素分析表明,Masaoka分期(P=0.005),肿瘤大小(P=0.033)和WHO组织学类型(P=0.046)是复发危险因素。结论:区域复发是最常见的复发模式,但局部和远处复发也很常见。Masaoka分期越晚,肿瘤越大和B3型胸腺瘤是复发的危险因素。肺部复发应归为远处复发。此外,肿瘤大小与Masaoka分期相关,因此应考虑纳入分期系统中。第五部分复发胸腺瘤治疗结果分析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复发胸腺瘤的治疗结果及预后。方法:纳入了 1991年至2012年间,32例初治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复发胸腺瘤患者。结果:初次治疗和复发后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89和49.5个月。中位无复发时间(RFI)为42个月,复发后5年总生存率(OS)为65.5%。32例复发胸腺瘤患者中,7例接受了再次手术,18例接受了非手术治疗,5例未接受任何治疗,2例治疗情况不详。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复发后5年OS率分别为100%和73.1%(P=0.210)。非手术组中,9例接受了放疗,其中4例局部复发,5例区域或远处复发。局部复发组和区域或远处复发组复发后5年OS率分别为100%和60%(P=0.34)。单因素分析时,年龄(<55岁,P=0.009)、局部和区域复发(P=0.022)和晚期复发(RFI≥20个月,P=0.038)是复发胸腺瘤的良好预后因素。然而,初治时Masaoka分期、初治时WHO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术后放疗(PORT)和孤立复发对复发胸腺瘤的生存无影响(P>0.05)。结论:复发胸腺瘤应积极治疗。对可切除复发胸腺瘤,再次手术可达到较好的治疗结果,且相对安全,应予以推荐。在局部复发患者中,放疗可能获得与再次手术可比的治疗效果,可考虑推荐给不能手术者。年龄<55岁、局部和区域复发、复发时间晚(RFI≥20个月)是复发胸腺瘤的良好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