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东方粘虫不同虫态为材料,原代培养了血淋巴细胞、脂肪体细胞、胚胎细胞、中肠细胞。以培养的东方粘虫中肠细胞和棉铃虫卵巢细胞为供试细胞测试了苦皮藤素Ⅴ、白鲜碱、梣皮酮和一系列苦皮藤素衍生物的细胞毒性。结果如下:1.细胞培养对血淋巴细胞培养发现M199培养基较TNM-FH培养基和Grace’s培养基适合血淋巴细胞生长。接种半小时的血淋巴细胞培养基呈黑色,多次更换培养基后,培养基颜色趋于正常,一个月后细胞开始生长,三个月后细胞出现克隆堆。对来自东方粘虫蛹的脂肪体细胞进行了原代培养,得到了圆形和梭形两种细胞。经比较发现M199培养基不利其生长,而在Grace’s培养基和TNM-FH两种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圆形细胞呈卵粒状排列生长,有接触抑制现象。梭形细胞较圆形细胞生长缓慢且贴壁较紧,不利其传代培养。对中肠细胞培养发现TNM-FH培养基较Grace’s培养基和M199培养基利于中肠细胞生长。中肠细胞在培养基中呈疏松状贴壁生长,一个月后细胞成活率变得稳定,半年后,部分圆形细胞以其自身为中心分化出梭形细胞,梭形细胞生长缓慢,每生长一代大约需要三个月。对来自卵的胚胎细胞培养发现TNM-FH培养基较适合胚胎细胞生长,细胞圆形,贴壁生长,圆形细胞在一个月左右生长形成网状纤维束。经过两个多月的培养,纤维束周围有大量圆形细胞生长。六个月后,部分圆形细胞出现分化现象,分化出梭形细胞,但该梭形细胞较脂肪体细胞和中肠细胞分化的梭形细胞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梭形细胞的周围可以看到一些小的圆形细胞。2.细胞毒性测定采用MTT比色法、中性红摄取法和台盼蓝拒染法测定了天然活性物质苦皮藤素Ⅴ、白鲜碱和梣皮酮对东方粘虫中肠细胞的毒性。在MTT比色法中,确立了甲臜结晶裂解液酸化异丙醇溶液的测试波长为558 nm,10%SDS裂解液的测试波长为568 nm,二甲亚砜的测试波长为497 nm。在本实验中用二甲亚砜做为甲臜结晶裂解液,选用492nm做为酶标仪的测试波长。MTT比色法、中性红摄取法和台盼蓝拒染法测得的苦皮藤素Ⅴ对粘虫中肠细胞的LC50分别为9.08、7.79和10.94 mg·L-1;白鲜碱为27.85、31.77和36.42 mg·L-1;梣皮酮为186.66、164.00和189.43 mg·L-1;3种化合物相对而言,苦皮藤素Ⅴ对中肠细胞毒性最强,白鲜碱次之,而梣皮酮较差。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了15个苦皮藤素衍生物对棉铃虫卵巢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在这15个衍生物中,有6个衍生物的LC50均小于100 mg·L-1,且丙酮保护甲醚的效果最好,其LC50为37.51 mg·L-1;有5个衍生物的效果较差,并且衍生物丙酮保护苄醚效果最差,其LC50为232.63 mg·L-1。在6个双呋喃衍生物和4个丙酮保护衍生物中,呈现出衍生物基团越大,活性越差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可能在苦皮藤素衍生物中存在一定的构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