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传统木构造建筑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建造体系的智慧和技艺,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物质化表现。虽然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样式已经较难适合于当今的建筑需求,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传统建筑在营造与构造技术方面汲取养分。传统建构思想与本土建构语言的复兴,势必对中国当下一味地模仿西方建筑体系形成的同质化趋势起到抑制作用,具有启示意义。木材胶合技术的诞生是20世纪木构建筑最显著的发展,木结构体系不断打破着自身的跨度极限。木材的结构性能由于新型复合木材料技术的运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随着对于大跨度建筑物的不断需求,钢材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木构建筑的结构设计之中,人们用它像加固混凝土一样来加固木材,钢材的使用大大提升了木结构的材料特性。复合木材料和钢木结构的进步共同提出了钢木混合结构设计方法的要求。本文从城市更新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旧建筑改造问题为着眼点,以当代钢木结构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旧建筑改造中的运用及手段为主要论述对象,并汲取传统建筑营造手段中的建构语言来提升钢木结构的美学特征。文章围绕钢木结构自身所具有的生态可持续性、地区适宜性、传统意象表现层面的特点以及传统建筑营造与新结构技术有效整合下的地域文化重塑和有机更新进行论述,探讨钢木结构在当下中国建筑设计和城市改造中所承担的各种可能性角色。在回顾了传统木结构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钢木结构建筑有突出表现的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收集、翻译、整理分类,归纳比较。论文中大量借助于对这些典型案例的分析,这样能够更清晰的展现出钢木结构技术在美学层面的价值以及钢木结构建筑与环境和文化相结合时产生的艺术感染力。现代新型钢木结构的发展与运用,应当与传统建筑文化环境和地域特色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在未来中国的建筑设计领域和旧建筑改造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我国建筑师在这个时代契机下所面临的一项特殊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