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的文化矛盾及其超越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主义是一种起自于经济诉求的文化要求,它把消费变为一种动力,这种动力主要是建立在资本逐利基础之上的。消费主义以商品文化为核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消费主义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一种生存生活方式,并通过它重构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形态。总而言之,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形态。全球化浪潮中,消费主义随着资本逻辑的全球化扩张,蔓延至全球各个角落。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的消费分析始终是围绕着资本逻辑进行的,他揭示了商品经济中消费的秘密。同时,消费主义也是功利主义与工具理性相结合的现代性文化的文化表达。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与现代性文化结合的产物,它通过鼓励消费甚至过度消费来不断刺激经济的持续增长,保证商品再生产顺利进行,使资本积累增值。消费主义的本质性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与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是资本寻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造成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概念,他的异化劳动思想从商品生产领域着手深入分析人的异化存在的原因及表现。马克思认为,劳动是自由、自主、快乐的一项实践活动,人们在劳动中发挥创造、激发潜能来肯定自我,从中体验生存的美好。但是,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成为了劳动者的对立面,马克思发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常常是出于生存压力、被迫的谋生手段,劳动过程与劳动者、劳动产品与劳动者成为了对立的存在。消费异化作为社会领域中的一种异化现象,也就自然地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作为探究异化消费现象的始源性视角,借以探寻异化消费的成因和矛盾,展开消费主义的文化批判。虽然世界范围内都卷入了消费主义,消费主义也走上了全球化的道路,但是消费主义并不是一种均衡的消费发展,它本身包含着一种巨大的不平等和消费上的巨大落差。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消费主义导致对地球资源的一种过度开发和开采,带来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疑虑与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消费主义在本质上是为了促进资本的飞速运转,主张鼓励大众多消费、高消费,来推动生产继而扩大再生产,形成一条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增长机制,但其结果是造成大批废弃物、挥霍浪费、大量自然资源被消耗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本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消费市场,资本需要消费主义来制造出消费氛围激起人们的消费欲望。所以,消费主义正是在资本逻辑精巧的策划下,才得以在现代社会大行其道,成为操纵人们生存生活的主流意识形态。消费主义伴有着资本逻辑霸权性的特征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导性文化,而这种文化主导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和难以承受的压力。在未来的时期,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还不能彻底被取代,消费主义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我们必须认清消费主义的本质、它的运作逻辑,警惕它的文化后果。
其他文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塑造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网络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多元文化的渗透,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伟大理想,就必须完成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是人的观念现代化,只有实现了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的转变,才能推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人们的思想文化逐步的与西方的思想文化相结合,本土文化与西方价值观的融合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多方面的变化,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好的工业基础,中央决定集全国的人力和物力优先对其进行建设,为全国出机器、出经验、出人才,使之成为新中国工
罗莎·卢森堡是马克思主义著名的理论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民主事业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弱势心态泛化现象,主要表现在社会成员幸福感较弱、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社会参与度降低等方面。如任由弱势心态这种消极社会心态继续泛化蔓延,将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各方面利益关系都发生了重大调整,农民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下,农民道德建设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在
绝对的权力必将引发绝对的腐败。腐败成为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不例外。纵观全球,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腐败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