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身份、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身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Lambert,1967;Norton,1995;Bian,2003;Gao,2005)开始从不同的视角探索二语或外语学习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在众多二语习得研究中,结果证实,语言学习与文化身份存在紧密的联系;语言学习影响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身份。已有的国内外研究多数研究对象是大学生和专业语言学习者,对高中生特别是少数民族高中生鲜有涉及。因此,基于前人对语言学习者文化身份的研究,本文旨在研究傣族高中生的本民族文化认同,英语文化认同,英语学习之后的身份认同变化以及个人背景因素对身份认同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150名傣族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135份是有效问卷),考察傣族高中生的本民族文化身份认同、英语文化身份认同以及学习英语后的身份认同变化。此外,对6名同学的结构式访谈搜集数据,深入考察他们的本民族文化身份认同、英语文化身份认同以及学习英语后的身份认同变化,并使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的问卷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部分:个人信息、本民族文化身份认同、英语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认同变化。访谈主要包括8个问题,涉及本民族文化身份认同,英语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认同变化等。研究结果表明:(1)傣族高中生保持了很好的本民族文化认同,同时接受了良好的英语文化认同。(2)英语学习对不同的文化身份认同变化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生产性变化最为显著。“生产性双语现象”主要指当外语或二语学习者学习英语时,他们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此同时,他们也接受了目标语文化身份认同。同时表明“生产性双语现象”在少数民族高中生身上也有一定的体现。(3)通过运用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始学年龄与附加性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即傣族高中生英语始学年龄越小,附加性变化越明显。英语学习成绩以及所学学科对附加性变化和生产性变化均有一定的影响。英语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附加刑变化和生产性变化越明显。此外,文科学生的附加性变化和生产性变化比理科学生明显。与高一虹(2005)的研究结果相比,本文中的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变化未对文化身份认同变化产生影响。本研究结果证实了高一虹关于语言学习与文化身份认同理论。“生产性双语现象”不仅体现在优秀的外语学习者,英语专业大学生身上,在少数民族高中生身上同样有所体现。但是本研究从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此研究的受试对象只涉及了傣族高中生。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未来的研究需要对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高中生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研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初高中英语教学和语言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意义。(1)英语教师在对少数民族学生提高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给予关注的同时还要注重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2)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渗透本民族文化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