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航空航天、汽车、高铁等领域高端装备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其铸件正逐渐向复杂化和薄壁化方向发展,导致其内腔结构复杂度不断提高。例如,汽车发动机缸盖铸件存在着油道、水道、气道等复杂内腔结构,需要组合多个曲面复杂砂芯铸造成形。采用高压推射成形的射砂制芯技术是目前砂芯主要成形工艺,芯砂颗粒常覆有粘结剂,在高压气体中流动性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气固两相流系统,工艺设计难度大。特别是随着砂芯结构的复杂度不断提
【基金项目】
:
国家数控重大专项(2011ZX04014-052,2012ZX04012-011); 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自主研究项目(数字化智能化铸造技术及应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航空航天、汽车、高铁等领域高端装备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其铸件正逐渐向复杂化和薄壁化方向发展,导致其内腔结构复杂度不断提高。例如,汽车发动机缸盖铸件存在着油道、水道、气道等复杂内腔结构,需要组合多个曲面复杂砂芯铸造成形。采用高压推射成形的射砂制芯技术是目前砂芯主要成形工艺,芯砂颗粒常覆有粘结剂,在高压气体中流动性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气固两相流系统,工艺设计难度大。特别是随着砂芯结构的复杂度不断提高,目前“试错法”无法或难以进行复杂砂芯的工艺设计。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射砂制芯过程的气固两相流数学模型,开发了一套射砂过程工艺参数仿真系统,实现了复杂砂芯射砂过程的模拟及工艺优化,为射砂成形工艺设计提供了一种数字化解决方案,具有重要实际意义,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基于EMMS理论的非均匀结构气固两相曳力修正方程,采用基于KTGF理论的双流体模型,实现了耦合宏观尺度与颗粒尺度的射砂过程高精度模拟。将射砂过程气固两相作用区域分解为稀相区、密相区以及中间作用相区,基于输运能耗最低假设,结合芯砂物性参数(密度等)与工艺条件(射砂速度等)拟合获得了射砂过程非均匀结构曳力修正系数。通过与其他模型进行对比,证明了该曳力模型可以实现颗粒流动结构的精准预测。设计了一套基于高速摄像采集系统的可视化模具,验证了本研究中提出的理论模型的合理性,通过与离散元耦合模型对比,证明了该理论模型的高精确度。(2)建立了颗粒碰撞过程能量损失模型,提出了一种利用湿颗粒弹性恢复系数定量表征颗粒流动过程能量损失的方法,获得了与树脂粘度、厚度、密度以及颗粒直径等因素相关的湿颗粒弹性恢复系数拟合函数,实现了树脂砂弹性恢复系数的定量预测,解决了目前射砂模拟过程中无法准确表达树脂加入量等工艺参数的难题。干颗粒表面粗糙程度直接影响碰撞过程的能量损失,颗粒尺寸越小越接近弹性碰撞,湿颗粒表面粘性液体膜越厚,粘性液体粘度越大,碰撞过程能量损失越多,弹性恢复系数越小。以呋喃树脂为例,研究了不同树脂加入量下的颗粒流动规律,结果表明粘结剂含量越低,颗粒流动性越好,充填速度越快,型腔内颗粒密度分布越均匀,射砂终了砂芯平均紧实度越低;粘结剂含量越大,颗粒流动性越差,型腔内壁面与中心的颗粒密度分布差距越大,砂芯平均紧实度越高。(3)获得了两种树脂砂的树脂最优加入量范围与配比,通过抗压强度实验与SEM电镜断口分析,研究了树脂对砂芯强度的影响。呋喃树脂砂容易发生内聚断裂,树脂砂强度主要受到粘结桥内微观气孔影响,其树脂最优加入量为1.25%~1.75%。酚脲烷树脂砂的强度主要受到树脂加入量及组分配比的影响,组分II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组分I的交联反应,其最优树脂加入量为1.6%-2.0%,两组分最优配比为50:50。(4)分析了射砂工艺参数对射砂过程的影响。利用本研究中提出的射砂过程两相流模型分别研究了射砂压力、排气塞位置及尺寸、射砂孔尺寸等对射砂过程的影响。射砂压力越大射砂筒内无效区域越小,填充速度越快,同时会使填充过程波动更为剧烈。排气塞应布置在颗粒流动路线上,排气面积为射砂孔面积的50%~60%时,可以保证最佳的排气效果。射砂孔尺寸对芯砂流量有着很大的影响,芯砂流量Q与射砂孔直径D2.2呈正比关系,射砂孔尺寸同时影响着颗粒流动的波动性,射砂孔越大,颗粒流动的波动性越小,充型过程越平稳。(5)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射砂过程颗粒流动模拟仿真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以曲臂砂芯和汽车后桥壳砂芯的工艺模拟仿真及优化为例,对实际砂芯的射砂工艺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实际砂芯的射砂工艺优化。曲臂砂芯的缺陷主要原因是射砂孔的提前堵塞使颗粒无法顺利进入型腔,通过改进颗粒流动速度,实现砂芯顺序填充,可以有效避免射不足缺陷的发生;后桥壳砂芯的缺陷主要原因为颗粒输运通道提前堵塞导致残余气相无法顺利排出,以及砂芯结构引起充填过程颗粒的不平稳流动引起的卷流,通过增加部分射砂孔尺寸,减小射砂压力的方法,使大型砂芯的填充过程更为平稳,可以有效避免颗粒输运通道的提前堵塞以及卷流缺陷,通过对射砂工艺的优化,获得了消除缺陷的高质量砂芯。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在全世界普遍存在,人群血清阳性率在40%至90%以上。在免疫正常个体,绝大多数为无症状感染,但在免疫抑制或缺陷个体,易发生HCMV相关性疾病。例如,HCMV视网膜炎主要发生于无法对病毒产生正常T细胞免疫反应患者,或者是由于疾病或免疫抑制治疗而使HCMV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降低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
氢能被视为是二十一世纪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吸附强化甲烷水蒸气重整(Sorption Enhanced Steam Methane Reforming,SESMR)制氢技术通过高温固体吸附剂原位移除CO2能够实现一步产出高纯度氢气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CaO基吸附剂因其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理论吸收容量大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竞争力的CO2吸附材料,但如何提高其循环吸附稳定性仍是SE
第一部分Erastin诱导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铁死亡目的明确erastin诱导的铁死亡在原代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和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分离并培养原代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normal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NESCs)和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ctopic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EESCs),建立体外细胞模型。其次,小
目的: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为一种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致病机制为免疫系统发生紊乱,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异常增加,并诱导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释放毒性蛋白并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此外还能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样结构(Neutrophil ext
第一部分: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复氧处理诱导XBP1途径相关的内质网应激目的:探索肾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处理造成的损伤与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相关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将6-8周龄(6-8w)雄性C57BL/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系统计算量需求快速增长,在性能上面临一些挑战。光计算凭借其在模拟信号处理中的优势以及无延迟、超高速、低功耗、并行运算的特性,弥补了电学运算的劣势,在高速微波信号处理、神经网络中的运算加速器、矩阵矢量积运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此外,集成光子学的蓬勃发展,为片上光计算提供了硬件条件;同时借鉴可编程电路的思想,大规模可编程光计算网络的概念被提出。可重构光计算芯片作为一种通用的光学
车间调度通过优化资源分配、任务指派和操作排序实现节能减排、提质增效,是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传统单目标车间调度,车间多目标调度问题具有多目标、强约束、高维度、大规模、非线性等特点,求解难度更大,其建模与优化极具挑战性。群体智能算法在车间多目标调度问题中展现出良好的求解性能,这类方法使用方便,易于理解,应用其求解车间调度问题时,对所求解的问题数学性质要求不高,易于获得令人满意的调度解。群体智
非分散红外气体(Non-Dispersive Infrared,NDIR)传感器技术是根据气体固有的吸收光谱特性,并根据比尔朗伯定律使传感器读出电信号与气体浓度成函数关系而不需要进行分光的一种检测技术。传统的NDIR探测系统包括宽谱光源,气室,滤光片和探测器,在多气体检测中,需要将多个具有不同滤光波段的滤光片和探测器组合,使系统体积增加,封装困难。而近年学术上受到广泛关注的光学天线能够实现对光的幅
微波介质陶瓷作为一种关键电子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中,如微波电路、介质基板、射频器件等。然而,随着陶瓷基射频器件向高性能、小型化发展,器件结构越发复杂、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制造技术受到了挑战。而3D打印技术具有无需模具、人工成本低、研发周期短、成型精度高、可制备复杂结构等优点。其中,光固化3D打印技术因成品表面光洁度高、工艺适用性强,成为陶瓷材料打印成型的首选。但是由于射频器件的特殊性,利用
先导重发光是正极性长空气间隙放电过程中常见的先导不连续发展现象。由于前人实验观测方式的时空分辨性能不足而严重地制约了先导重发光现象的深入研究,并导致已有的正极性长空气间隙先导放电模型中基本未考虑先导重发光现象。本文基于高时空分辨性能的长间隙放电同步观测平台,采用光学、电学、热学等实验观测手段和建模仿真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正极性长空气间隙放电过程中的先导重发光现象的特性及其物理机理开展了深入的研究。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