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硅基光子器件在光互连、光传感等众多应用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硅基纳米梁腔由于具有品质因子高、结构尺寸小、模式体积低以及没有自由光谱范围的限制等优点,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基于绝缘体上硅(SOI)平台提出了两种硅基纳米梁腔,一种是具有超低模式体积的领结型硅基纳米梁腔,另一种是具有高灵敏度的硅基悬空多槽纳米梁腔传感器。本文首先介绍了硅基纳米梁腔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模式类型、研究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基光子器件在光互连、光传感等众多应用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硅基纳米梁腔由于具有品质因子高、结构尺寸小、模式体积低以及没有自由光谱范围的限制等优点,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基于绝缘体上硅(SOI)平台提出了两种硅基纳米梁腔,一种是具有超低模式体积的领结型硅基纳米梁腔,另一种是具有高灵敏度的硅基悬空多槽纳米梁腔传感器。本文首先介绍了硅基纳米梁腔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模式类型、研究现状及应用。介绍了研究硅基纳米梁腔的两种数值仿真方法: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和有限元方法。以空气模式硅基纳米梁腔为例,描述了硅基纳米梁腔的设计和制作工艺流程。此外,介绍了器件测试所用的垂直光栅耦合平台。本文设计并制作了一种领结型硅基纳米梁腔。通过优化该硅基纳米梁腔的领结型结构,使大部分电场被约束在领结型结构的尖端位置,从而实现了约0.1(λ/nSi)3的超低模式体积,比传统的硅基片上纳米梁腔小一个数量级。得益于腔体内的高斯型场分布,仿真优化得到结构的品质因子(Q)超过1×106,实验制作得到的品质因子也超过1.4×104。该领结型硅基纳米梁腔的总体尺寸仅为26.2μm×0.8μm。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领结型硅基纳米梁腔的热光非线性效应。提出并设计了一种硅基悬空多槽纳米梁腔传感器。通过优化该硅基纳米梁腔传感器的结构,使大部分光分布在低折射率区域,从而显著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传感器的品质因子约为2.3×104,模式体积Vm为1.7(λ/nsi)3。利用有限元法仿真该传感器在不同背景折射率下的特征频率,得出该器件的灵敏度约为820 nm/RIU。此外,硅基悬空多槽纳米梁腔传感器的传感区域的总体尺寸仅为24μm×1.6μm。
其他文献
由于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学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8-羟基喹啉类金属-有机配合物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以8-羟基喹啉为基本骨架,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合成了三种结构和功能不同的8-羟基喹啉类配体。基于配位和超分子化学原理,采用溶剂热法,构建了一系列具有新颖结构和独特功能的8-羟基喹啉类功能材料。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等多种手段表征了这些配合物的结构,并对其在发光和细胞成像等方面的性能进行了研
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背景下,绿色经济作为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对于消费者来说,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消费者对环境危害小的绿色产品有更高的购买意向,并愿意为此付出比非绿色产品更高的价格,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具有需求偏好和优先购买的意愿。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加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颁布,使得许多制造企业都纷纷转型,投入资金进行绿色产品的生产和研发,
二氧化碳(CO2)高压流体具有绿色、环保、无残留,成本低的特点。近些年来,利用高压流体物理发泡技术制备聚烯烃弹性体泡沫已成为工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然而,聚烯烃弹性体熔点低,模量小,制备高倍率弹性体泡沫较为困难,同时其发泡制品在使用的过程中易发生蠕变和热收缩。本论文中选择三元乙丙橡胶(EPDM)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EPDM中引入了交联结构并协同其它改性处理后,通过釜压发泡制备了EPDM泡沫,
跨尺度金属微纳米结构和纳米间隙是微纳加工领域中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任意衬底上具有超小金属纳米间隙的图形化在纳米电子学、纳米等离激元学和柔性光电子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普通的光刻方法在柔性可拉伸衬底、绝缘衬底、粗糙衬底以及一些特定的衬底上定义超小纳米间隙的分辨率很有限。另外普通的光刻方法对于一些与光刻工艺不兼容的衬底和材料也表现地束手无策。因此急需一种解决方案来弥补普通光刻方法的短板。在本
在Android系统中,具有关联性的一些应用或不同进程之间通常需要共享一些数据。本文从方便开发者使用、提高开发效率的角度考虑,提出了一种利用动态代理、反射等Java特性和Binder、Parceable等Android特性实现的共享数据框架。在框架的实现过程中综合应用Java和Android的特性和技术,简化API接口及共享数据存取过程的实现;在数据的序列化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使用最合适的序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同样处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口。现代物流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于技术与管理创新,技术与管理在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者的协调发展更是推动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基础、环境差异及对物流业的重视程度和资源投入不同,这就导致不同地区物流产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