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肠炎的治疗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m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多种组织中,能够从骨髓、脂肪组织、脐带血和外周血中分离获得,体外培养时具有分化为脂肪、成骨、软骨、肌肉和神经元的潜能。由于其在体外易分离培养,具有低免疫原性而不会引起排斥反应,并能够归巢至靶组织调节免疫反应,近年来在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反复发作、难治愈的肠道免疫疾病,主要表现为克罗恩病(Crohn’s)和溃疡性结肠炎(UC)。作为IBD的新型细胞疗法,外源性MSCs通过归巢至肠炎部位,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肠道免疫调节而发挥疗效,目前已报道的临床实验包括系统性输入MSCs和局部注射MSCs治疗CD肛周瘘管。然而,由于MSCs在体外培养时容易丢失某些表面分子而影响其归巢效率,使得迁移至靶组织的MSCs数量减少且无法长期停留以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升MSCs对IBD的治疗效率,解决MSCs归巢效率低的问题,我们构建工程化骨髓来源的MSCs (BM-MSCs),并对小鼠肠炎进行了治疗研究。我们首先在分离得到的BM-MSCs中转染携带趋化因子受体CX3CR1和白细胞介素-25(IL-25)基因的慢病毒来构建工程化BM-MSCs,鉴定了工程化BM-MSCs的增殖能力及表型,并通过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测定其体外迁移能力。我们进一步将工程化BM-MSCs通过尾静脉输入肠炎小鼠体内,免疫荧光染色证明其能够归巢至肠炎部位。结肠拍照、体重测量、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病理分析、髓过氧化物酶测定和检测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等实验证明BM-MSCs的工程化改造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对小鼠肠炎的治疗效率。本文的科学意义在于成功构建了特异性表达CX3CR1和IL-25的工程化BM-MSCs,通过趋化因子CX3CL1和其受体CX3CR1的相互作用提高了BM-MSCs的肠道归巢效率,使到达肠炎部位的细胞数增多,同时也实现了调节细胞因子IL-25对肠道炎症的治疗作用,为提高MSCs对IBD的疗效提供了临床治疗新思路。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的增加,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已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被广泛推广应用,三电平逆变器无刷双馈电机控制系统因其耐压高、可靠性好、效率高、电流谐波少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三电平NPC (Neutral Point Clamped)逆变器的结构特点出发,结合高压大功率交流调速系统的实际需求,研究了基于三电平NPC逆变器无刷双馈电机(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医院感染进行质量改进前后临床观察,探讨控制NICU医院感染更有效的质量改进措施.方法:通过分析NICU 2015年5月~2016年4月院感相关基线数
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危害不仅仅是影响形体美观,更会增加许多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包括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多种形式的癌症。脂肪组织具有高度复杂的免疫微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