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基础日粮添补苜蓿体外发酵特性及微生物氮合成的组合效应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压力传感器体外产气技术(RPT),研究了2种秸秆基础日粮(稻草与玉米秸)分别添补不同比例(O﹪、20﹪6、40﹪6、60﹪、80﹪6与100﹪)苜蓿的体外发酵特性与微生物氮(MN)合成的组合效应,证明秸秆与苜蓿组合均能产生正组合效应。 从产气量看,各混合样品在不同培养时间点累计产气的组合效应值,除AHRS0组在培养到12h组合效应达到峰值外(P<0.05),其余三组(AHR20、AHR40、AHR60)均在24h达到峰值(P<0.05),而以AHR60组亦即当苜蓿添加比例占稻草与苜蓿混合发酵样品总量的60﹪时,组合效应最大10.51﹪(P<0.01)。各组的组合效应在达到峰值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缓慢下降。12h前AHRS0的组合效应最好,其次是AHR40。AHR80在12h后急剧下降至24h的1.84(P>0.05),直至144h的1.05(P>0.05),AHR40与AHR20在12h后急剧上升至24h的峰值(P<0.05)。总的来说,24h前AHR40与AHR80组合效应相似,其余两组较差,各组的组合效应不很规则,无规律可循且多数差异不显著(P<0.05),这可能与培养初期产气量误差较大有关。24h后以AHR60最好,其次是AHR20与AHR40,所测定时间点的组合效应只有AHR60在48h与72h达到了显著水准(P<0.05),其余差异不显著(P>0.05),最差的是AHR80。玉米秸基础日粮添补不同比例苜蓿的组合效应各组均在24h达到最大值,但只有AHc40组,亦即当苜蓿添加比例占玉米秸与苜蓿混合发酵样品总量的40﹪时,达到显著水准(P<0.05),以后则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以AHc40组下降较慢,在48h仍达到显著水准(P<0.05)。同“稻草一苜蓿”组合一样,组合效应最差的仍是AHc80。从对产气量在各个时间点组合效应的分析看,很难对秸秆基础日粮添补苜蓿的组合效应进行全面整体评估。故在本研究中,集成既有组合效应的评定技术,改进了卢德勋(2003)的组合效应综合评定指数(MFAEI),并以新的组合效应综合评定指数(NMFAEI),将将本研究中12h、24h与48h的产气量、总挥发性脂肪酸与微生物氮一并考虑,就“秸秆一苜蓿”的组合效应进行整体评估与直观比较。 根据NMFAEI,2种秸秆基础日粮均以添补40﹪6~60﹪的苜蓿效果较好,NMFAEI最大,但不同秸秆基础日粮,与最小比例的苜蓿组合,其NMFAEI不同,稻草基础日粮中添补20﹪的苜蓿,其NMFAEI较玉米秸基础日粮添补20﹪苜蓿的高(O.8265VS0.3174),若添补80﹪的苜蓿时,则“玉米秸一苜蓿”组合的NMFAEI较“稻草一苜蓿”,的高(O.8835VS0.6333),但2种秸秆基础日粮补添苜蓿的的比例大于60﹪时,NMFAEI均呈下降趋势。NMFAEI可对饲料间组合效应进行整体量化,指导反刍动物秸秆基础日粮的补饲。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