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新时期(1979年至今)的文坛上,活跃着一群创作风格比较另类的作家,他们经历了中国当代最荒诞的年代,“大跃进”、“反右”、“文革”这些时代事件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他们在小说中用“黑色幽默”的手法表达了他们对人类、对世界的形而上的思考。以其独特的风格独树一帜。他们的小说与西方的“黑色幽默”小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资料表明,中国新时期的这些幽默小说受到了西方“黑色幽默”小说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黑色幽默化语言;黑色幽默化人物;黑色幽默化情境。他们整体的美学风格是“亦谑亦虐”。在黑色幽默的影响下,新时期的这批作家形成了各自的幽默特色。从整体上来说新时期的这批作家又有不同于黑色幽默的异质表现。他们在中国面临着完全不同的接受语境,所以也不可能完全的“黑色化”。更多的是手法上的移植和借鉴。但是,他们在小说文体上,带给了新时期文坛新的艺术因素,颠覆了传统的“人的观念”,把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因素带进了中国当代小说。全文分五章。引论部分论述了幽默体和崇高体、颓废体一样,应该在当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指出80年代后的这些幽默小说有浓厚的否定意识。所谓黑色幽默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世纪末”的情绪,正是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间相当流行相当普遍的一种世纪病。第一章论述了黑色幽默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以及黑色幽默在中国当代的译介与传播。黑色幽默的文化背景包括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在艺术特色上有形而上的主题、反英雄人物、荒诞化、寓言化的情节、黑色幽默的喜剧手法。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在中国得到了大规模的译介:黑色幽默小说的主要作品几乎都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大量学术论文对黑色幽默作家作品进行了评述;一些教材对黑色幽默小说进行了总结。黑色幽默小说的译介促成了中国新时期幽默小说在文体上的转型。第二章论述了中国新时期幽默小说中的恶谑语言和反讽语言。恶谑和反讽是黑色幽默小说语言上的最重要的特征。在中国新时期幽默小说中,广泛使用了恶谑和反讽语言。运用恶谑语言与反讽语言来进行叙事的中国当代新时期幽默小说的美学特质是“怨”。第三章论述了中国新时期幽默小说中的黑色幽默化人物。主要对王朔小说中的“文化边缘人”、王小波小说中的“革命时代的精神迷路者”、刘震云小说中的“乡村和都市间的漂泊之魂”进行论述,指出其“英雄”与“反英雄”二位一体的黑色幽默人物性质。并探讨了这些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