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沟通(Communication)具有一种“乘数”的效果,一个政府机构的政策和措施要发挥到最终的效率,都要靠“传达者”传递信息和“接收者”反馈信息这样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来达到相互理解,获得有效的沟通。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机构,当然就担负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但是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信任程度及他们根据市场预期所采取的行动。因此,中央银行应该加强自己——信息“传达者”与公众——信息“接收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以使货币政策的实施达到最终的效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世界各国中央银行都意识到有效的沟通有利于培育公众和市场参的良性预期,货币政策可以在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下有效的实施,于是都纷纷揭开以往的神秘面纱,逐步走向开放和透明。尤其在过去10年,中央银行更是不断增加面向公众的信息披露与反馈,使与公众沟通交流货币政策成为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金融经济学大师,如King1997,Blinder1998,Buiter1999,Bernanke2004,Issing 2004等人,开始对实践中的中央银行沟通策略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开始进行研究。他们不光强调了交流与沟通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作用,还找出了中央银行应该实施沟通策略的重要原因:(1)中央银行在加强独立性的同时更需要增加它的责任性。而这种责任性,是需要它通过与政府、公众之间的对话来扩大货币政策的沟通交流。(2)从1990年新西兰中央银行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许多工业化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步其后尘,尽管他们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具体结构不同,但都将正式的通货膨胀目标作为中央银行沟通策略中的交流重点。(3)在许多国家,金融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而市场价格由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推动,能使市场参与者与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预期达成一致成了中央银行沟通策略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无论是中央银行沟通策略的理论分析还是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