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公民的言论自由得到了充分的表达,网络平台也逐渐成为公民意见的主流发声地。一方面,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交互性等特征,公民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网络上;另一方面,网络具有碎片化的传播方式这一缺陷,造成公众在接收信息时只能孤立的看待问题,容易形成倾向性的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的迅猛发展已经影响到司法审判进程,“于欢案”“药家鑫案”“邓玉娇案”在网络上引起的巨大反响已经证明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力已形成主流之势,彰显其巨大的影响力。本文主要从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的定义出发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案例引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解决对策。案例选用的是在网络上引起关注的焦点案件“于欢案”和“药家鑫案”,对案件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以及其控制司法审判走向的方式。将理论和案例相结合,充分印证本文的观点,即网络舆论在保障司法审判公正独立的同时,还会给司法审判带来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现实生活中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帮助。本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的基本理论,包括网络舆论的概念及传播方式与发展现状,司法审判的概念、核心内容与原则,还介绍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能从开头清晰表达文章所要展示的主要观点。第二部分,是从“于欢案”和“药家鑫案”两个案例出发,从这两个案件在网络上的持续发酵来分析网络舆论的强大影响力对司法审判带来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从而得出网络舆论能够促进司法的民主化、保障司法的公正性以及扩大法律的影响力等积极影响;同时也会产生破坏司法独立、诋毁法官声誉以及侵害司法公正等消极影响。第三部分,分析舆论对审判带来负面效应的原因。该部分先是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分析自身存在的缺陷,剖析成因,得出网络舆论本身缺乏法律规制、网络主体法制意识淡薄、媒体不当介入等原因。同时得出在司法审判过程中司法腐败现象严重、司法人员专业素养缺失以及既判力弱化等原因。最后还从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针砭时弊。正是由于司法审判不公开、人民陪审员制度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法院欠缺有效回应机制致使舆论与审判之间不能进行友好互动,影响司法进程。第四部分,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从网络舆论角度看,加强网络监管机制的建立,控制不良消息的散布,以减轻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从司法审判的角度来看,应当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司法独立,加强司法队伍的精英化建设,还应当强化判决的既判力和执行力,增强抵御不良舆论的能力。最后,通过完善审判公开机制、发挥人民陪审员作用、建立法院的有效回应机制,为二者搭起桥梁,促进其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