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构建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从旅游餐饮足迹、旅游住宿足迹、旅游交通足迹、旅游观光足迹、旅游购物足迹和旅游休闲足迹出发,对2008-2014年重庆市旅游生态足迹进行定量核算,解析重庆市旅游生态足迹动态变化规律。结合重庆市旅游生态承载力,揭示重庆市旅游生态盈余/赤字情况,从而评判重庆市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关建议与措施。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重庆市旅游生态足迹总量从2008年的2206615.61hm2增长到2014年8033231.21hm2,其中旅游餐饮生态足迹增长幅度最大。旅游生态足迹构成中旅游餐饮生态足迹和旅游交通生态足迹比重较大。研究时段内重庆市旅游生态足迹人均量呈现波动上升,从2008年的218.93×10-4hm2增加到2014年的230.08×10-4hm2,期间的2011年最大,达270.83×10-4hm2。(2)重庆市旅游生态足迹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构成中,化石能源地比重最大,约占74%,其次为耕地、林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需控制旅游产业的能源消耗。(3)在研究时段内,重庆市旅游生态承载力逐年递增,而旅游生态承载力人均量却逐年递减。旅游生态承载力土地类型构成中林草地占比最大,达57%,其次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盈余/赤字情况中,除水域在2009年后出现了生态赤字外,其余种类的土地在研究时段内都为生态盈余。但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生态盈余在近几年不断缩小,需加以重视。(4)2008-2011年重庆市表现出旅游生态盈余,之后出现旅游生态赤字,2011-2014年旅游生态赤字不断增加。而人均量也是在2011年之后处于生态赤字,2011-2012年生态赤字增幅较快,之后两年有所平缓。结果表明,现阶段重庆旅游产业发展处于过度消耗生态资源的不可持续的状态。(5)为了保证重庆市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开展生态旅游,开发绿色旅游商品,倡导绿色消费;其次,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最后,要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与教育,提高环保节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