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汇符号中的象似性和任意性纵览 当有人说人是理性的动物的时候,其实质是说人通过理性的思考创造了人与世界的符号关系。其中最主要的符号是语言符号。“用语言作为表达思想的符号,这是几千几万年渐渐演进而来的一套天然符号”。无数学者感兴趣的就是语言是如何产生的。换而言之,即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本文将在系统研究有史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理论的基础上,摒弃矛盾,梳理出自己的观点。 总的来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有两种关系:任意和非任意的关系。非任意关系的其中一种,如今被称为象似性。从古至今,在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就一直存在任意性和象似性观点的争论。 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在全世界语言学界影响巨大。自从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并视其为第一原则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该原则被奉为“金科玉律”。随着皮尔斯提出象似性,并且越来越多的语言的象似性现象被发现,近几十年来,对两者的争论又成为语言学中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不同的观点不一而足。 在综述了柏拉图《对话集》中对此问题的讨论,简要的评价索绪尔的观点及外界的评价,并简述了皮尔斯的观点及象似性存在的依据的基础上,本文就任意性和象似性在词汇层面上分别是否成立发表了见解,结论是,任意性和象似性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对词汇语言符号产生作用。